【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根粉笔写春秋。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指导下,“澎湃新闻”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系列访谈,对话2020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2021年、2022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生动展示一线“教学名师”是如何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利用三尺讲台孜孜不倦教书育人,讲好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世界故事、人民故事、时代故事的。
本文是与2022年入选“教学名师”的、东华大学曾瑞明教授的访谈。
澎湃新闻:您是怎么样进入马理论研究教学这一方向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曾瑞明:我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当我还是这一战线的一名新兵时,最初的体验并不是太好。我发现,即使学生表现出认真听课的样子,但真正能够跟我保持思想同步的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我所讲的道理只是被他们写在笔记本上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升真理性认识水平。也许有人会说,在大学课堂,把课讲好并且让学生专心听讲,就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表现了。但早年担任中小学教师的经历,让我总想获得师生思想同步的课堂效果。为此,我开始花时间了解学生,特别是他们读什么书、平常会关心哪些家国天下和百姓生活的大事、社会观察的兴趣点在哪里,等等,目的是能从中找到理论课与他们现有知识和经验的结合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增加了学生能够用经历和经验来理解和体会的事例与逻辑,我与他们逐渐有了更多的共鸣点。同时,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上进入接受、思考和吸纳的状态,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增加了。
澎湃新闻:长期开展马理论教学工作,对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两个结合”的论断对于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影响?
曾瑞明:当然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长期从事讲道理的工作,所思所想所做,都围绕如何理解、阐释和讲述道理而转,因此不免被人评价为“死板”。的确,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遵循“想通了才可能认准,认准了才能做好”的原则,追求道理的准确性和通透性,而这正是我在25年思政课教学中所持的理念。
澎湃新闻: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怎么看的,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没有什么例子?有没有什么感悟与故事?
曾瑞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原因。作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专业人员,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解到位和阐释透彻,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所以,我的理论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不好把握的问题甚至某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上,比如,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修正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民主社会主义,等等。最近,我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概念的科学澄明及其学理效应》一文,直接针对的就是当前在学理讨论和理论传播中广泛存在的“模糊使用社会革命概念”的问题,强调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阐明的社会革命定义,才能深刻把握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进程。
澎湃新闻:教研多年,马克思主义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曾瑞明:意味着一份责任。在课堂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准确、讲清楚、讲生动,这是需要全身心持续投入才能不断获得理想效果的事业。对我来说,无论是理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还是备课与讲授时的努力方向,都围绕着“怎样讲道理”而展开。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入门性要求吗?但我一直以为,只有用中国话语和中国思维精准表达、用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材料以及思维逻辑来叙述、用当下实践故事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以准确、清楚和生动的表现方式输出到受众的接受意境之中,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是有效的。显然,这种效果的获取很难,我一直在追求但总觉得差距还很大,因此常责于己甚至常愧于心。
澎湃新闻:您觉得大学生思政课重不重要,怎样上好思政课,关键在哪里?
曾瑞明:习近平总书记称高校思政课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重要性可谓已达至尊。但作为思政课教师,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上好每一节课。是的,我强调的是上好每一节课。有些老师可以上一次生动的公开课,可以组织一次精彩的讨论课,但不一定能把每一门课自始至终都保持在高水平的教学状态上。我曾经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过一等奖,也曾获得过其他教学类的各级奖项,但是这些所谓“有显示度的承认”,并非我最在意的。一直以来,我把整体性地上好一门课当成最重要的事,因此在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时,我的备课、师生交流以及课后反思等环节,都着眼于系统性和连贯性来准备、安排和实施,不刻意用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始终追求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接受效果。在这一点上,我不敢说自己做得很好,但我一直在努力这么做。
澎湃新闻:您觉得目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怎么样?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曾瑞明:我们遇上了思政课大发展大繁荣的好时代。但不可否认,我们也刚经历了一个队伍急速扩大的时期,不少新教师在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欠缺,为此还需要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同时,思政课的教学环境也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新的科技革命成果正在根本性地改变着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价值观,甚至正在促使学校教育进行内容、方式和目标等方面的全方位反思,而这一切变化都会冲击思政课教学。从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如果说高校的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受到某一方面的挑战,那么,这些课程所受挑战的每个角度和每项内容,都会反映到思政课上。所以,我认为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机遇。我们只有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不断跟进科技与社会变迁,及时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来提高对新时代的解释力,才能赢得引领青年学生思想的主动权,继续保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名的“事业自信”。(作者:记者 龚思量 时间:2025-05-08 来源:澎湃新闻)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王宇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