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上海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我校研究生院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浙江宁海举行。党委书记刘承功,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宁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旭东等出席。论坛上,刘承功和徐旭东为特等奖颁奖,王治东和徐旭东分别致辞。
(论坛现场)
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论文投稿1400余篇,共评选出论文特等奖4篇、一等奖15篇、二等奖39篇、三等奖70篇和优秀奖80篇。
论坛上,特等奖获奖学生、浙江大学黄榆茜和华中科技大学袁圣洁分别以“‘所有制’到‘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发展与现实意义”“数字劳动伦理困境的四重表征及纾解之策”为题作主旨发言。学术论坛设4个分论坛,与会研究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美好生活、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议题作交流分享。论坛结束后,与会师生赴宁海十里红妆文化园和前童古镇开展思政实践研学,零距离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生动实践。
(分论坛现场)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基地、东华大学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宁海基地)、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实践研究基地协办论坛。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哲学分析》《上海宣传通讯》《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美好生活研究》等刊物负责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以及校内外研究生共80余人参加论坛。
据悉,我校自2024年举办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以来,受到全国各地青年学生的关注。本届论坛以“县域”为观察窗口,以“青年”为创新主体,以“理实融合”为方法论,通过学术思辨与县域实践的双向贯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从“书斋走向田野”,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培育新时代青年理论人才注入新动能。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曹小玲 编辑:朱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