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用AI“解码”丝绸数字化复貌与智能化检索,上好文化强国“大课堂”

发布时间:2025-08-17发布部门:团委、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更需要青年一代以创新力量守护文明根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锦绣重现”实践团师生15人发挥专业优势,赴长三角各地用AI技术助力丝绸数字化复貌与智能化检索,让千年丝绸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共探丝绸文化,找寻纹样密码

“让古老丝绸焕发新生”。在图书馆,团队成员梳理出陵阳公样、吐蕃莲花纹等稀缺纹样的文献记载,补充历史背景信息,修正数据库中多处纹样断代误差。“每一条文献都是丝绸的‘记忆碎片’”,研究生冀同尘表示,这些文献让AI不仅能“修复图像”,更能理解纹样背后的文化逻辑,为模型生成符合时代特征的纹样提供依据。

(实践团成员参观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在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与上海纺织博物馆,团队细致记录不同朝代纹样的工艺特征。同时,团队通过观察文物的破损样本,为“级联定位与人机协同”算法提供真实退化案例,让技术研发更贴合文化保护的实际需求。

(实践团成员与上海书画出版社座谈交流)

“单凭人力无法完成无底图的拼图式修复,人工智能是破解困境的密钥,但技术背后需要有‘文心’的青年守护文化本真。”在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田松青以克孜尔石窟壁画修复为例,为实践团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强国课。实践团表示,文物数字化绝非冰冷的代码堆砌,而是人文温度与科技锐意的“共舞”。

经过实践调研和访谈,实践团队累计梳理丝绸文物图片数据上千条、文献记载上百篇,为“锦绣重现”系统数据库搭建奠定基础。

技术赋能实践,彰显青年担当

实践团以技术攻关践行青年担当,在馆校企联动中打磨文化保护的“数字利器”。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实践团围绕人工修复效率低、纹样传播缺乏互动性等丝绸保护痛点,自主研发的人机协同破损定位技术可有效提升修复效率,智能化检索功能支撑纹样跨时空比对。

(实践团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展纹样调研)

苏州丝绸博物馆的探访以及馆外“衮和TA朋友们”原创数字文化展给团队带来启发:通过数字投影将古代丝绸纹样与现代设计动态融合,观众可触摸屏幕查询纹样演变轨迹。实践团据此计划增加“交互式时间轴”模块,让用户直观看到纹样在朝代更迭中的风格演变。

(实践团调研普源精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普源精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凤凰座”芯片组突破技术壁垒的历程,让团队体悟到“数据纯净性”对丝绸数据库的重要性。实践团成员在企业认真开展文化保护技术、供应链业务等内容的调研学习。

经过努力,实践团开发“锦绣重现”系统,集成图像修复与纹样检索功能,为文化保护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深耕科普传播,青年接力传承

实践团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带着“锦绣重现”系统走进校园、社区、国际课堂。在东华附校,实践团为中小学生设计了一堂“AI文物修复师”体验课,孩子们化身“小小修复师”,修复虚拟宋代丝绸残片,还通过系统比对纹样,解开丝路文化密码。

(实践团上演“AI文物修复师”体验课)

在广富林街道蔷薇社区,实践团面向社区老人开展科普活动。实践团成员一边演示系统如何智能识别纹样年代,一边耐心倾听老人们讲述丝绸物件背后的故事。在互动环节,老人们也尝试操作系统,感受AI让“旧时光”清晰重现的神奇。

(实践团为留学生开展主题讲座)

实践团还为校内留学生带来“AI赋能丝绸文化的数字化重生与全球对话 ”主题讲座。留学生亲手操作体验修复过程,几秒钟后图案以清晰、完整、色彩饱满的形态呈现在屏幕上,大家纷纷感叹:“这不是简单的图像修复,而是文化记忆的复活。”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AI为“数字针线”,让更多丝绸文物焕发新生。实践团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用代码编织文化强国的经纬,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永远鲜亮。

据悉,为积极贯彻落实贯通式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深挖长三角地区文化资源,聚焦专业特色,以丝绸数字化为选题,对接多地博物馆、企业的实践资源,打造文化强国“大课堂”:将文献梳理与文物调研结合,夯实技术研发基础;将校企合作与技术应用结合,提升专业技能与文化传承意识;深化地校合作,以专业赋能丝绸文化保护,以实践成果助力科普传播,推进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

视频: 摄影: 撰写:郁浩男、钟珊、董晓光 信息员:李华清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