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以“抗战精神”铸魂育人 化学与化工学院搭建“光荣之城”行走的课堂

发布时间:2025-09-04发布部门:团委 化学与化工学院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缅怀先烈、传承抗战精神,这个暑期,化学与化工学院联合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建上海红色城市精神青年友好型传播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成果创作等形式,沉浸式挖掘上海红色底蕴,以青年脚步丈量上海这座光荣之城,传承城市精神。

实地寻访,在历史地标中感悟抗战精神

实践团沿着历史脉络,先后走进多处红色地标与文化遗址。在三十七民众夜校,同学们认真学习抗日女英雄万忆琴以课堂为阵地传播爱国思想、最终英勇牺牲的事迹,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热血担当;在刘长胜故居,复原的秘密电台、暗语本等场景,还原了地下工作者隐于市、藏于心的斗争历程;驻足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布满430余个弹孔的英雄墙前,八百壮士坚守淞沪的壮烈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团队成员被中国不会亡的民族气节深深震撼。

(参观四行仓库)

团队还探访了南京东路四大公司旧址,从先施、永安等百货的历史兴衰中,读懂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创新与坚守;在人民英雄纪念塔前缅怀先烈,沿苏州河老桥追溯城市变迁;在五四广场诵读《八连颂》,传承“霓虹灯下哨兵”的优良作风。每一处地标都成为青年与历史对话的窗口,促进了团队成员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抗战精神。

人物对话,在口述历史中传承精神力量

“父亲总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这是刻在他骨血里的担当。” 在抗日英雄姜文光之子姜国繁家中,团队成员认真记录,从烈士后代的口述中,真切体会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

(采访烈士之子姜国繁)

实践团还专访了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原副会长陈晓光。他结合守护夜校纪念馆的经历,解读红色故事的时代价值:城市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每一个追光者的努力。这次青春与抗战前辈的对话深化了成员们对历史与现代共融的理解,让红色精神有了更鲜活的传承载体。

(采访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原副会长陈晓光)

成果转化,在创意设计中传播红色文化

依托社会实践现实素材,团队创作了红色主题纪录片,通过镜头语言串联历史场景与城市变迁;设计了创意徽章、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并开展线上红色知识问答,吸引更多青年参与互动;开发互动文字游戏,以趣味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

(文创明信片)

“触摸四行仓库的弹孔,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震颤;读刘长胜故居的密电码,更懂隐秘战线的不易。”队员谢语诗在实践心得中写道。这些沉浸式的历史探访,让历史教育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城市精神的具象感知。

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将这份历史铭记转化为建设城市的实际行动?这正是“光荣之城 青年行”上海青少年红色大寻访活动发起的深意。自2024年5月团市委启动该活动以来,化学与化工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地标,以实践对话历史。下一步,学院团委将在校团委的指导下,持续深化“行走的课堂”育人模式,通过情景宣讲、微党课、沉浸式研学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抗战精神的传承更接地气、更入脑入心,真正实现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中的代代相传。

视频: 摄影:实践团成员 撰写:钱强 徐帆 董晓光 信息员:李华清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