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四十载织梦航天,以科技报国铸华章——记教育部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高性能特种针织及纺织柔性结构材料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25-09-05发布部门:宣传部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前夕,教育部传来喜讯,我校高性能特种针织及纺织柔性结构材料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入围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名单。他们是把实验室建在航天攻关一线,让纺织材料飞上“天宫”“北斗”的科研尖兵;他们是在讲台上传授经编技艺,致力于培养“顶天立地”纺织人才的育人园丁;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心有大我 志诚报国”的黄大年精神,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支团队,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专攻“卡脖子”难题,敢“啃”科研硬骨头

“做科研跟做人一样,要站得稳、立得住,要瞄准国家需要的研究方向,真正扎根下去。”陈南梁教授是高性能特种针织及纺织柔性结构材料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在师生眼中,他总是一身素净的衬衫,镜片后的目光温和沉静,讨论学术时总爱微微颔首,即便谈及突破性成果,也只是笑着说“未来属于年轻的科研生力军们”。可正是这份近乎儒雅的谦逊,与他卓越的科研成就形成强烈反差。在陈南梁的带领下,团队始终锚定国家航天重大工程、高端装备及重点基础材料的核心需求,深耕高性能纤维与特种编织技术领域,向一个个“卡脖子”难题发起攻坚,交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答卷。

团队攻克玻璃纤维特种经编技术,研发的“半刚性太阳能帆板玻璃纤维网格材料”成功应用于“天宫”“天舟”系列飞船,创新开发的“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超细金属纤维反射面材料”成功应用于我国“北斗”“天通”、嫦娥四号“鹊桥”中继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等30多颗高性能卫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口径10米以上收发共用星载天线的国家,并创造了多项国内外首次;攻克了多轴向经编技术装备与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效低成本生产技术,解决了大型碳纤维预成型件高效快速成型的技术瓶颈,项目成果已转化到国内众多企业,带动我国航空、高铁、汽车、风电产业迅速崛起,为国产高端复合材料自主可控提供关键支撑;突破了纺织柔性结构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应用,相关产品应用于防疫火眼实验室和方舱、飞机库、平流层飞艇囊体等。团队为我国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等。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走过了陪跑、跟跑的阶段,未来可期,我们要做未来纺织发展的领跑者。”陈南梁告诉记者,“未来纺织学科的创新,要为国家和老百姓做得更多。而对于这个目标,只要我们敢想敢试,就一定能变成现实!”带着这份自信与责任,团队将硬核纺织技术化作叩问苍穹的“经纬密码”,为太空航天器披上能量外衣的太阳能帆板,在浩瀚宇宙中精准“对话”卫星天线,一次次突破技术壁垒,让纺织科技在星辰大海绽放科技之光。

 心怀“国之大者”,培育“国之栋梁”

师者,是纺织经纬间的织梦者,将知识的火种传递,让育人的微光成炬。对陈南梁而言,教书育人是一份沉甸甸的光荣使命,在纺织领域扎根教学和科研四十余载,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耕教育事业。

教学中,他将科技报国情怀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用改革开放40多年纺织产业发展的生动实例,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家发展战略”“纺织行业发展历史和趋势”“未来纺织应用前景”等这些融合了政治、经济、历史等元素的课程内容成为同学们纺织专业启蒙的“开胃菜”,有的同学从筚路蓝缕到衣被天下的纺织工业发展中读懂了“爱国情怀”,有的同学从现代纺织万物可织的发展趋势中学到了“开拓创新”……陈南梁在教书育人中始终坚信心怀“国之大者”,方为“国之栋梁”,激励大学生要志存高远、信念坚定、刻苦勤奋、博学多识,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有用的卓越纺织人才。

这份育人初心,在传承中愈发坚定。蒋金华是陈南梁教授的得意门生,二十多年前,这个初入东华校园的毛头小伙,跟着导师学习纺织专业知识、投身产业用纺织品科研。如今,他已成长为高性能纺织结构柔性材料创新团队的骨干力量,在航天级纺织品应用领域独当一面。这支高性能特种针织及纺织柔性结构材料创新团队已形成坚实的梯队,汇聚了11名教授、博导,1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0余名博士及硕士生,构建起以高素质中青年骨干为主体、学术思想活跃、工程化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团队青年骨干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上海市启明星、浦江学者、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等各类青年人才计划10余人次。教育的传承,在此刻有了最具象的模样。

在育人实践中,团队充分挖掘行业发展、科研成果、重大工程案例等思政资源,以“如盐入水”的方式融入专业课教学,激发学生的报国志向与学术志趣。团队成果丰硕,主编与参编教材、专著10余部,主持修订“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2本;课程《针织学》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一流”示范课程;教学项目斩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课程思政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组一等奖等荣誉。近年来,团队持续向中国商飞、航天五院、航天八院、中国航发商发等20余家战略型企事业输送高端专业人才,推动青年学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强国实践,在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中书写青春答卷。

 从“织造”到“智造”,创新赋能大纺织产业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纺织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过去原料单一、面料依赖计划供应的局面,稳步迈向品种齐全、产量占全球半数以上、技术跻身世界领先水平的新阶段,这无疑是行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谈及纺织产业的发展,聊起纺织产业的发展历程,陈南梁教授总会提起20世纪90年代的一段出国经历。当时他在美国调研时发现,纺织业在当地是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且应用重点集中在汽车用、医疗卫生用等产业用纺织品领域。令人意外的是,“人造血管”“火星车囊体”“舱外宇航服”这类高端产品,核心材料竟都源自纺织技术。可回国后,他带领团队走访国内多家医院与企业,却看到国内市场对这类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正是这次对比鲜明的经历,让陈南梁坚定了判断:产业用纺织品,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纺织业优化结构、向高端化转型的关键方向。

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陈南梁带领团队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走上了一条“从无到有,自主开发”的探索之路。1998年,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率先大批量引进和研发双轴向经编机及相关产品,广告灯箱布成为团队的首个产品研发方向,紧接着是应用于高速公路的经编土工隔栅,随后又聚焦风力发电叶片。团队在经编技术应用领域不断地拓展、开发与革新,最终让中国完全掌握了生产玻纤和碳纤多轴向经编机的先进技术,并且能够出口到发达国家。目前,世界近70%的风电叶片增强材料都由我国生产,这是产业用纺织赋能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好例证。

作为行业技术创新与决策支持的重要力量,团队紧扣国家战略导向,聚焦纺织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应用场景,积极开展科技咨询与社会服务。先后多次参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为国家制定纺织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专业支撑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助力行业规范升级。依托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平台,攻关产业用纺织品技术瓶颈,加快成果转化和工程化应用,支撑重点区域产业集群技术迭代。

在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团队负责人陈南梁看来,大纺织产业的边界正不断拓展,从纺织“织造”到科技“智造”,产业用纺织品将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期,更多高性能、多功能的纺织产品,将持续渗透并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关键领域,为各行业发展注入纺织力量!


视频: 摄影:杨玉璋、部分由团队提供 撰写:朱一超 信息员:朱一超 编辑:吴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