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师者匠心守护碧水清流 ——记2025年度上海教育系统“申教名匠”称号获得者薛罡教授

发布时间:2025-09-10发布部门:工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9月10日,“践行教育家精神 担当强国建设使命——2025年上海市新教师入师入会仪式暨第二届‘申教名匠’颁奖仪式”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薛罡教授入选,全市共20名教职工获此殊荣。

薛罡,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等奖励及荣誉称号。

引领水污染控制工程学科方向,创建工业废水低碳治理领域特色研究

薛罡教授任教24年来,致力于水污染治理领域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污废水及污泥资源化技术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上海市环境保护重大科研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本。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分别荣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薛罡教授长期活跃于教学科研工作一线,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及“双碳”目标战略需求,他始终践行以“严谨态度”突破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性科学认知,以“精湛技艺”研发精准治污关键技术,以“责任坚守”培育人才的匠心本质。基于工程实践原创发现,薛罡教授带领团队研发了工程零价铁、混养及同化脱氮等污废水低碳处理新技术,完成20余项示范工程,攻克诸多污水及污泥绿色、低碳治理瓶颈及难题。

科研反哺教学,治水育人两不误

在教学过程中,薛罡教授提出多层次学习动能激发教学法、多角度工程-科学耦合教学法,融专业知识学习与精神动能塑造为一体提升人才培养效能,并以专业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鲜活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动能。曾上过《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学生绳俊说:“薛老师不仅注重课上教学,还在课后共享了所有课程资料,为我们搭建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平台。平时作业中,他鼓励我们查阅文献、拓展学习;课上通过图片讲解、案例分析,课后引导延伸思考,使我们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也对环境工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薛罡教授将科研反哺教学,构建集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为一体的教学团队,建立基于复杂工程问题、动态发展系统观的教学法,形成面向水污染治理全程能力强化的教学体系,他负责的《水污染控制工程(下)》核心课程入选上海市重点课程、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的教改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等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践行理想、信念为先,实现自我及社会价值

在教学及科研实践中,薛罡教授以自发凝聚的模式建立了以青年一代为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科研团队。作为团队负责人,薛罡教授指导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奋斗在一线的学科建设及教学、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多人先后获得上海市启明星、东方英才、上海市浦江人才等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计划,团队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及人才培养中获得全国高等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正高组三等奖、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自然科学应用学科)、桑麻奖教金、松江大学城高校(本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特等奖等荣誉。“薛老师时常鼓励我们‘大胆想、放手做’,哪怕我们的想法尚不成熟,他也会耐心倾听,并以他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经验,一针见血地指出核心问题,并亲自帮我们细心修改,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他不仅在学术上对我们严格要求,更在个人发展上无私地为我们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他的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的治学态度和人生格局。”团队青年教师张艾告诉记者。

此次薛罡教授获评“申教名匠”荣誉称号,不仅是对其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成果的肯定,也体现了我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的突出贡献。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新风尚,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共同书写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视频: 摄影: 撰写:李盈颉 信息员:李磊 编辑:吴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