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人文学院积极组织跨学科社会实践项目,依托法学、新闻传播、教育技术等特色专业设立“法护童心织锦程”志愿服务队。他们先后赴上海市长宁区、静安区、松江区25个爱心暑托班办班点、40个班次,覆盖超1500名青少年,开展法治宣传与传统纺织服饰文化宣讲。项目创新“文化为体、法治为用”的教育模式,以科技赋能活化传统文化,以多元互动提升普法实效,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扎根安全与文化根脉,创设“时尚普法”课堂
(“时尚普法”课堂)
“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实践团依托法学专业优势,结合时事热点、典型案例,以校园安全教育为切入口,结合青少年实际将视、听、思巧妙融入教学设计,打造“抵制毒品”“预防校园暴力”“谨防拐卖诈骗”“远离邪教”等十大主题“时尚普法”课程,以及专题“青春无邪小课堂”,通过趣味动画、案情模拟闯关等互动形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条文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关卡”,带领同学们化身禁毒先锋、反邪卫士、信息安全代言人,引导青少年提升安全意识,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实践团深度融合“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的精髓”“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核心要义”“宪法的权威地位”等知识点。普法课程设计负责人、23级法学专业本科生曾润霖表示,“把‘德主刑辅’‘家国情怀’这些传统智慧与宪法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讲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帮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法治信仰。”
解码纺织诗韵,构建体验式“服饰美育”课堂
(“诗词服饰美育”课堂师生互动)
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结合学校纺织专业特色,实践团打造“诗词服饰美育”课程,围绕纺织相关的字、词、章,采用分层教学设计,开设2期“字藏”启蒙课程、2期“词启”情境进阶和1期“章演绎”素质升华课程,为青少年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溯源之旅。
实践团采用“听诗韵、观服饰、辨古今”层进式教学模式,建构起中华优秀纺织服饰语言文化的创新传播路径,将传统纺织服饰文化基因转化为青少年心灵可感知、情感可共鸣的鲜活养料。孩子们化身文化探索者,在“纺织诗韵”朗诵中感受劳动精神、在辨识历代典型纹样中触摸历史脉络、在互动中理解“纨素”“绫罗”等诗词意象的实体形态……
取材热点童趣,演绎“共鸣式”情景课堂
(“青春无邪”情景剧场)
“相信科学不迷信,邪教骗局准不灵!”“网络安全记心间,守护信息每一天!”“劳动之魂永不息!文明之梭不停织!”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口号,瞬间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为提升文化宣传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实践团改编真实案例,融合当下热点,创新设计多场“沉浸式”情景剧,让知识看得见、学得会。
“我们希望打破传统说教模式,让严肃的知识‘灵’起来,”情景剧编排负责人、法学专业23级本科生陈诺分享说,“用孩子们看得懂、喜欢看的小故事,把抽象化为具体,把那些隐蔽的陷阱演出来,教会他们识别和拒绝,这比单纯讲道理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与互动。”剧中,实践团成员们分别扮演老爷爷、客服、小学生等角色,变“刻板说教”为“鲜活演绎”,让小朋友愿意听、能理解、爱参与、会运用。
(团队制作的“尚实小织”讲述《霓裳诗语》系列动画短片)
此外,实践团还积极探索“数字活化”传承课堂,基于《全唐诗》《诗经》,运用深度学习算法精准复原诗词描绘的服饰形制与纹样,助力“中国古代纺织成就集”数字图库建设,设计制作《霓裳诗语》系列短片。“用算法唤醒沉睡纹样,让知识在游戏中生根,技术便有了灵魂。”参与数字化内容设计、教育技术学专业23级本科生钱子歆谈到。
据介绍,该项目入选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司法部、公安部联合开展的“法治中国青春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立项(全国共87支,上海2支)。人文学院聚焦贯通式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深挖法学、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特色,积极打造“法治中国”志愿服务“大课堂”。接下来,实践团还将走进东华附校、联动研究生支教团探索长效普法机制建设,将“以文化人”与“以法育人”深度融合,形成培育时代新人的工作合力。
视频: 摄影:实践团提供 撰写:俞珂颖 穆莉 董晓光 信息员:李华清 编辑:朱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