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机械工程学院“‘漆’彩之路”实践团一行11人赴云南省昭通市,以“设计赋能非遗传承”为主线,实地调研昭通古城、昭通漆刻传习所、昭通博物馆、盐津县黄草社区、庙坝镇乡村振兴示范点,在“行走的课堂”中绘制一幅可感、可视、可持续的非遗传承“思政图谱”。
(实践团在生产一线车间调研)
实践团来到昭通市博物馆,追溯大漆技艺历史文脉。团队拜访第三代云南省级大漆非遗传承人严朝俊,深度盘点大漆技艺代表作品、应用场景与目标受众,同时联合开展工作坊,全员沉浸体验漆刻制作流程,切身感知非遗活态传承的使命与挑战。此外,实践团还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青年国潮审美、中年礼赠等场景的真实诉求,捕获丰富、原生态的在地声音。
(团队开展非遗大漆主题快闪)
团队于昭通吾悦广场和盐津县中南时代广场推出“设计赋能非遗传承”主题快闪展。古风NPC引流、文旅局长现场点赞、传承人同台推介……三天撬动线下客流2.3万人次。随后,团队走进盐津老城区广场,以原创设计的大漆胸针、发簪、钥匙扣为媒,向市民“面对面”科普,吸引了不少路过市民停下脚步欣赏。
(实践团设计产品入驻当地电商展示厅)
在本次非遗实践的成果呈现中,实践团在中国美术学院瞿德华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开展大漆工艺专项培训。培训不仅帮助团队成员扎实掌握大漆工艺品制作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巧,更引导成员跳出传统工艺框架,在材料选择、制作逻辑上探索突破,为后续工艺创新筑牢基础。
(队员学习大漆技艺)
工艺创新与技艺传承双向发力,团队融合金属胎体、3D打印增材制造与树脂复合工艺,研发出发簪、胸针、滴胶钥匙扣等轻量化大漆产品,让千年技艺“轻量化”适配现代生活。实践团反复打磨底漆把控、漆膜观测等关键技能,逐步领悟工艺精髓。
(队员为爱心托管班小朋友讲解非遗大漆文化)
据悉,今年是机械工程学院接续第8年组织开展定点帮扶社会实践团。项目始终聚焦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结合工业设计专业优势探索形成“设计赋能”社会实践思路,先后对昭通苹果、乌骨鸡、庙坝白酒等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开展设计服务,得到良好社会反响。
视频: 摄影: 撰写:蒋逸轩 李杨文吉 董晓光 信息员:李华清 编辑:王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