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日前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0家中外展商展出多项创新成果,近300项全球首发、近200项中国首秀展品亮相。本届工博会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线,设九大主题展、三大特展,展览面积为30万平方米。
工业装备越来越聪明
从行业巨头到创新黑马,中外企业纷纷带着“压箱底”的黑科技奔赴这场盛会,每一个展位都是一场“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业革新。
在展会上,曙光网络首次提出“算控安融合”理念,围绕工业场景推出四大新品、两大生态建设举措,通过产品与生态的双重驱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安全、更智慧的底座。这一理念将中科曙光的先进计算优势全面引入工业场景,把计算、控制、安全三者打通,形成闭环,避免了企业在技术集成中的反复探索。意味着中国厂商开始从“提供产品”走向“输出方法”,发展出系统性引领的能力。
同时,曙光网络正式推出曙睿(SugonRI)开发者社区,让工程师能够快速掌握工业编程,并把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生产力。总裁刘立表示,将通过渠道与开发者两大群体联动,着力培育可落地、可成长的产业生态。展馆中,有台巨型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柴孚机器人将带来一款全球首发的“重器”——腕部额定载荷超过5000kg的重载工业机器人,堪称工业机器人界的“举重明星”。
“目前,我们是全球唯一能将工业机器人负载能力做到5吨的企业。”柴孚机器人有限公司市场主管曹家昊表示,“这意味着机器人的整体刚性结构实现了质的飞跃,负载上限也取得了关键突破。在当前国产机器人整体负载能力有限的背景下,这款产品对于重工机械和大型制造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记者还注意到,中科新松有限公司在本届工博会上带来了备受瞩目的睿可RICO轮式人形机器人。展会现场,它演示了抓取茶具并稳健倒茶的过程,生动展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异表现。
中国高校创新策源能力
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展示推介68所高校精心遴选的580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42所,占六成多;上海地区高校21所,其他省市高校47所。今年的高校展区重点展示能够体现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成果。
当智能交通管理机器人身着专属“制服”亮相工博会,科技的硬核实力与时尚的设计美学相得益彰。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崔玉梅团队携手上海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总队联合研发的“公安交管机器人专用制式服装”吸引了来自行业专家、现场观众的驻足围观。这款专用服装在研发过程中,对功能性与美观度进行了科学平衡。选用高性能功能性面料,既为机器人提供可靠防护,又通过专业设计提升视觉辨识度,通过鲜明的色彩搭配、符合交通场景需求的款式剪裁,让机器人在车流中指挥交通时更显专业醒目,既强化了交通引导效果,也为城市街头增添了一道充满科技感的风景线。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张雷教授团队和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等产教融合团队坚守理论创新与技术开发,研制和开发的列车车载设备、轨旁设备、目标控制器和调度系统等产品体系,已成功应用于28个国家与地区的近100条轨道交通线路(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等),将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TO)自动驾驶参数调整的效率提高了30%,还实现了中国首套全自主化的城轨列控系统整建制出口。
芯片的设计需要借助专门的设计软件(EDA工具)才能完成。复旦大学曾璇教授团队围绕国产高性能处理器设计和模拟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等重大需求,建立了人工智能的集成电路自动优化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集成电路统计分析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可制造性设计方法、电路综合优化,为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的人工智能设计EDA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和国产工具的支撑。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国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重要半导体企业获得应用。
绿色低碳更凸显
今年的工博会首次重磅推出的“绿色低碳展”,彻底打破传统产业分类的壁垒,以“生态圈”的全新视角,深度解码零碳园区建设的“上海方案”,全景式呈现一个相互勾连、共生共荣的未来产业新范式。
在数智赋能的“大脑”方面,展区演示了“能碳数据治理服务平台”,展示了跨层级、跨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其中,安悦节能(上汽集团)的ANYO-iEMS能碳智控平台,利用AI实现源荷联动与无人值守;易碳数科提供精准的组织碳排放核算与产品碳足迹量化服务。
在绿色算力的“基石”方面,上海联通展示了其PUE低于1.2的国家级绿色智算标杆,采用全液冷、余热回收等技术,为生态圈提供高效、清洁的算力基础。云图智慧则展示了PUE低至1.049的液冷技术,确保了支撑生态运行的算力基础设施的极致能效。
在循环共生方面,固(危)废年处置量6300万吨的宝武环科展示了其强大的综合环境治理能力,支撑起生态圈内的物质大循环。绿色拆解率超95%的鑫广再生资源在报废机动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的实践,英科实业打通的塑料循环再生全产业链,中器环科的餐厨废弃油脂资源化利用(转化为生物柴油),以及因士科技利用工业固废制备高性能建材的技术(降碳75%以上),共同描绘了一幅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的产业共生图景。
可以说,绿色低碳展区致力于呈现的不仅是产品和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唯有打破壁垒、融合创新,构建数智驱动的绿色低碳生态圈,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作者:李治国 时间:2025-09-26)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王宇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