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诸巍 实习生彭薇)上海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42个项目分获 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占获奖总数的 13.95%。其中,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完成的《小型化OPCPA(光学参量啁啾脉冲放大)超短超强激光装置研究》等 4个项目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上海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创历史新高。
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等完成的《有序排列的纳米多孔材料的组装合成和功能化》等 3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覆盖全球关注的生物技术、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热点领域。
令人欣喜的是,在 42个项目中,企业领衔完成 15项,占获奖数的 35.71%,比重较往年有明显提升,表明企业正逐步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 42个获奖项目共申请专利 206项,其中发明专利 170项,显示上海科技原创力不断增强。
分析 42个获奖项目,绝大多数瞄准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应用型项目占 87%。项目注重与产业化相结合,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上海华谊丙烯酸公司等单位完成《丙烯酸及酯新工艺生产关键技术》项目,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的关键技术和生产装置,两年内新增销售收入 20多亿元,使企业从濒临破产变成创利大户;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完成的《现代集装箱码头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项目,成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从 1998年世界第十跃升到目前全球第三的强有力技术保障;东华大学完成的《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的研究开发》项目,应用先进纳米技术,开发出两大系列共聚酯和八类功能化纤维,对我国纺织品升级换代意义重大。
获奖项目中,有一批是与人民身体健康相关的医药医学项目,及研究生态、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上海交大等单位完成《个性化假体 CAD/CAM技术与计算机辅助临床工程系统》项目,建成个性化假体数字制造系统,已向全国 16省市提供新一代假体。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完成《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标技术与重大典型建筑密集区地面沉降防治研究》项目,在洋山深水港大桥、浦东国际机场等众多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增强了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