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江
2005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重头戏——国际服装论坛昨天在东华大学拉开帷幕。数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企业家、专家学者及营销界人士汇聚一堂,就“走向世界的中国服装”这一主题发表真知灼见,不约而同地,他们聚焦于三个与中国服装命运攸关的词:品牌、时尚、后配额。
品牌
好的品牌概念到底包含什么?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服装学院院长、前范思哲美国营销总监若潘列自问自答:在超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光靠产品或服务已不够,产品的情感因素以及产品的销售体系才是影响顾客最终选择和产品价格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品牌的情感因素,它可以使品牌和消费者形成长久的深层的联系。
时尚
“时尚作为一种产业,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华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会长陈经纬说,从服装、饰品、数码产品、建筑,到时尚传媒、展览、运动等,内在的时尚元素结合成一条庞大的“时尚产业链”,综观米兰、巴黎、伦敦、纽约和东京这五大时尚之都,无一不是在确定时尚产业的主导地位后,通过“时尚产业链”的整合,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时尚文化”与“时尚经济”,在米兰,整个城市90%以上的人都从事时尚产业。百盛集团经理人陈志伟则从商家的角度,忠告本土设计师要把握好时尚设计和市场效益的平衡,时尚和价格的平衡,以及国际时尚元素与中国人身材肤色和传统审美心理的平衡。
后配额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博导张渭源指出,后配额时代中国服装加工业成本优势削弱,应在保持低端成衣加工优势的同时,争取中高端产品加工的份额,把来样加工转变为看样加工,用设计增加加工的附加值。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认为,除了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大力培育名牌之外,后配额时代的中国服装企业还应打造类似灌木丛特色的产业集群,以规避风险,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