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上海大学生在给予与收获中感受幸福

发布时间:2006-06-30发布部门:宣传部
       上海大学生在给予与收获中感受幸福 
 
           本报记者 沈祖芸

 
   东华大学哈萨克族学生为挽救素不相识的汉族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复旦大学患尿毒症学子3天内获得同伴捐助17万余元。连日来,上海大学生在给予与收获中感受幸福。 

  别尔得别克静静地躺在上海华山医院病床上进行着造血干细胞分离。这位东华大学信息学院大三学生为挽救一名素不相识的汉族白血病患者,捐出了自己的骨髓,并成为全国首例新疆籍哈萨克族供者,他的造血干细胞已于6月19日和20日分两次送往北京。 

  别克是2003年12月加入东华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列的,在填写捐献者资料时他曾许下承诺:一旦配型成功将义无反顾。别克告诉记者,从新疆来沪求学的3年间,自己亲眼目睹了3位患白血病同学的不同命运:一位因捐献者最终反悔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一位因在有限的骨髓库中找不到合适的供者而被病魔夺去生命;而05届的一位同学因及时施行了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而重获新生。“这是一种生命的呼唤,我不能漠视。”病床上的别克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动情地说。 

  去年年底,当得知自己与一名北京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时,别克感到分外惊喜。喜的是等待两年的救人机会出现了,他终于可以履行诺言了。可令他担心的是,患病者是一位汉族男性,不同民族真的能够匹配吗?做完高分辨检测后,华山医院血液科谢毅教授消除了别克的疑虑。 

  经过3个多月的等待,上海市红十字会终于确定了捐献时间。由于病人移植紧迫,采集正巧安排在期末考试期间。东华大学信息学院获悉此事后,对别克作出缓考决定,鼓励他全身心地投入“拯救生命”的壮举之中。 

  而也就在这两天,复旦大学的校园更加难以平静,该校师生员工、留学生、海外校友纷纷加入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爱心捐助行动,为化学系身患尿毒症晚期的学生杨浩募集换肾手术费。 

  杨浩家境贫寒,自小品学兼优,两年前考入复旦大学,靠助学金和打工维持生活,并坚持给家里寄生活补贴。然而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病,使这个本已出现一点亮光的家庭又退回了黑暗无助的境地。 

  所幸的是,在杨浩身处的温暖校园里,师生们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当病魔袭来,当理想陨落,当青春乃至生命的光辉逐渐黯淡,我们岂能袖手旁观……”倡议书热情洋溢,募捐台人头攒动,爱心与热情弥漫在校园的空气中。一位在复旦学习汉语的意大利籍女生还发动留学生将倡议书译成了英、日、韩3种版本。 

  仅仅3天,筹措捐款17万余元。消息传来,插着两根透析管的杨浩哽咽了,他轻声地说:“我一定要回到校园,一定会回报大家的恩情。”说这话时,杨浩的头始终靠着枕边那本同学们送来的书——《灵魂的事》,书的扉页上写着:“小杨:命运在此处关上了门,必然会在另一处打开一扇窗,祝你早日康复,我们永远祝福你。” 

 《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3日第2版  
 
摄影: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