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校已从单科性的纺织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并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相得益彰,并极大促进了学校三大职能的有效发挥。
“引智”加强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后,面对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学校不仅继承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良传统,而且更加突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充分发挥企业技术骨干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学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注重“引智”,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参与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使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1998年以来,材料、纺织等学院等探索“研究型”的新教学模式,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训练。以材料学院为例,在学生第五学期,160多位教师的科研课题就全部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真枪实弹”地参与科研。学院与上海化工厂等10多家大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有不少课题就是同学和教师在企业里,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完成的。
高新技术项目结硕果
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也促进了学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企业联合承担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2005年,学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220项,占学校科研项目总数的68%。学校充分发挥特色学科的优势,研发工作广泛涉足于纺织、新材料、建筑、环保、医药、农业、航空航天和国防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如:为国家一号战略武器做出重要贡献的“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成果,为“神舟”5号和6号载人航天飞行做出重要贡献的“无毒轻质内层防护材料”、“高性能介质玻璃封装材料”、“仪表特种玻璃”、“宇航员排泄物收集装置”,为“神舟”系列研制做出重要贡献的“暖体假人系统”,为宇航员进一步出舱研制的“舱外航天服外层防护材料”等成果。
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近年来与上海纺织控股、IBM公司、国际羊毛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联合研发中心”等100多个产学研基地,取得了一大批推动纺织行业科技进步的成果,如多重变形长丝加工关键技术、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涤纶细旦短纤维、无水染整清洁生产等等,其中,“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的研究开发”和“提高织针性能和寿命的关键技术研究”等两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0吨级莱赛尔纤维生产线”项目获得了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的殊荣,以此为基础,学校与上海纺织控股合作的莱赛尔纤维生产线成为上海市“科教兴市”首批29个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中第一个试生产成功的项目。
广泛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2003年,学校成立“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至2005年已入住企业190余家,年产值超过15亿元,为和企业更广泛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了一个大平台。学校多项科研项目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直接面向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效地促进了经济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围绕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需求,学校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研发与产业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在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服务,充分发挥合作各方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如:东华大学与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及海天轻纺集团等共同筹建的“中国流行面料工程研发中心”,集纺织品研究设计、中试开发、贸易服务于一体,形成一个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知识型产业集群,逐步发展成为整个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贸易采购中心。项目选择在上海建设实施,将使上海再次成为中国纺织业发展的龙头,对于上海成为国际时尚之都和全球贸易采购中心的发展目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传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了学校特色学科办学水平的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特色发展之路,使得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办学功能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纺织报9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