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东华大学,你会发现这是一所非常有特色的学校。不仅仅是现代雄阔充满时代气息的校园建筑,也不仅仅是宁静致远、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而是一种育人为本、注重质量、求真唯实的办学传统。学校五十五年的办学历史,风雨砥砺、更唱迭和,积淀出了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办学特色;五十五年的春花秋实、桃李芬芳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杰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为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学校以建设“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坚持“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的发展理念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从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通识教育,宽厚学生的基础;推行启发式教学,鼓励质疑和探索;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等方面全方位打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有显示度的成果。2002年起经全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认定,学校连续三年特色专业论文SCI、EI、ISTP收录数名列世界同类院校第一;2004年在教育部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特色学科名列全国同类学科第一。2005年,在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现代管理人才培养及学分制教学管理等领域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3年起,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学校有3篇学位论文入选,4篇获提名,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家及国际重大赛事中获奖近200项。辉煌成果的背后蕴涵着东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教育思想观念及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上的独特举措。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复合和交叉往往会在自由的选择中实现。
东华大学2002年起推行第二轮学分制改革。第二轮学分制改革从“拓宽面向、厚实基础,优化专业、灵活方向,重视实践、提升素质,减少必修、增加选修”的教育理念出发,推行建立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全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优化,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与专业前沿三大模块组成,其中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到40%,为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大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志趣、特长,自主选择不低于所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规格修读。近几年,学校年开课数大幅增长,“十五”末与“九五”末相比,年开课门数由1,059门提高到1,600余门,门次由2,804门次提高到4,000余门次。
在东华大学,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实现了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尤其是学校在全国首推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制”,使学校体育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攀沿、足球、武术、游泳、健美、体育舞蹈等35个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满意率达99%。
东华大学2003年起推行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在完成专业大类基础课程的学分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目标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2006年度,全校共有27个专业分别按纺织工程、材料、电气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环境科学、数学、公共管理10个大类招生。到2006年4月,2004级2,280名按专业大类招生的学生已完全按自己的选择进入各专业学习。学生除可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外,每个年级11% 的学生还可以在第三学期初,通过优秀生免考、特长生测试、普通生考试在全校范围内转专业(大类)。
学校还长期按“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次教学。所有学有余力的同学均可通过选修其它学科专业课程的方式辅修第二专业,优秀学生还可以进入“优异生培养体系”,由导师组制定单独的培养计划进行个性化培养。
东华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系列创新举措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密切联系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东华大学树立并推行“增强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的学科发展战略,坚持走“特色学科领衔、多学科发展”之路。学校在发挥传统优势学科优势,积极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同时,还面向全国、立足上海,加快调整和拓展国家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学校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专业目录,根据《中国纺织大学“九五”“211工程”整体建设规划》、《东华大学“十五”“211工程”整体建设规划》和《东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稳步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面,“九五”和“十五”期间新开设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光电子技术科学、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日语、公共关系学、旅游管理、汉语言等30个专业,使近10年拓展的本科专业约占现有本科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二。学校打破先设置本科专业再建立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专业建设惯例,结合“211工程”建设,以学科建设推进专业建设,新拓展的30个专业中,有6个依托国家重点学科,7个依托有博士学位点的学科,17个依托有硕士点的学科,新专业的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学科保障。
东华大学还坚持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国际视野,推行特色专业的国际认证、积极引进优质的国际办学资源,促进专业建设内涵的提升。早在1989年和1994年,东华大学先后有7个传统优势专业获得了国际权威组织——英国纺织学会的认证,毕业生在英联邦国家享有免试开业资格。进入新世纪,依托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艺术设计等特色专业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些特色学科专业依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德国劳特林根应用科学大学、意大利米兰欧洲设计学院、法国鲁贝国立纺织学院等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实行“强强联合”,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东华大学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上的独特理念与国际视野构建了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制高点。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
东华大学按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科专业知识的规律性、系统性,构建了“纵向优化、横向打通、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与专业前沿三大模块。通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进行大学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工具性技能,为学科领域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学科基础,按一级和二级学科设置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宽口径专业基础教育,为其选专业或转专业提供必要的准备;专业教学,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构建有特色的专业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组,集成知识、加强实践、学有特长、发展个性,体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002年、2004年学校两次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地修订和完善,进一步优化课程、课程模块的设置,明晰课程之间、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并在坚持对所有课程进行基本建设的同时,依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建设百门校精品课程,建成一批国内领先的特色课程”为目标,启动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还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妥善处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性与现代性。
在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东华大学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为目的,鼓励教师采用和探索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鼓励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选用或自制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鼓励课程与课程实验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富有吸引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尤其是学校从2002年起启动的校、院两级网络课件建设项目,建设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助学型网络课件和实验网络课件,教师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比例逐年上升,并逐步构建起以课程为中心,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开展教学答疑、讨论交流的互动教学环境: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基于网络的现代管理人才决策能力培养新模式》项目,开发了现代管理人才决策能力课程软件和网站,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知识进行决策的实践训练,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学习,网上答疑,每学期还可以举行网上决策实战训练;计算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有的还运用了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系统。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建设,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5门,校级精品课程60门课程,学校的课程体系构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一步满足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采取切实措施 加强实践教学
东华大学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系统强化学生的实习和实践训练环节。学校明确规定,学生获得专利、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在各级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可给予创新学分;学生在社会实践或社团、社会活动中表现显著者可获得奖励学分;两类学分均计入学分绩点。学校还规定理工管类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35周(35学分),文科、艺术类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30周(30学分),并要求严格按计划执行。
在整体性、有序性和效率性三个原则的指导下,东华大学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大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进行大学学习、终身学习所需的一些基础性技能;专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旨在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东华大学重视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和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近三年,学校结合松江校区建设,投入教学实验室设备经费累计达6500万,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到2.42亿,十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数达249台,装备日趋先进完备,生均仪器设备值超过1万元。学校对物理实验中心、电子电路、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和力学、材料科学、纺织科学等14个基础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学校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包括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基本实现向本科教学和实践开放。学校注重加强与国际、国内著名企业联合,共建教学实验室。如国际羊毛局的CTU/IWS羊毛实验室、德国Schlafhorst公司的络筒及转杯纺实验室、瑞士Saurer集团的捻线机实验室;奥地利贝加莱工业控制网络联合实验室;IBM公司电子商务专业化应用综合实验室;日本东丽重机的服装机械实验室等。学校实验室面貌焕然一新,教学基本设施和实验教学环境显著改善,实现实验室开放,提高了实验室利用率,为我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在努力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和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同时,东华大学注重加强实验教学内涵建设。材料学院把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Lyocell纤维和碳纤维)及其它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实验,用课题组的设备在国内率先为高分子材料专业开出“熔纺”、“湿纺”“复合纺丝”、“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等应用性强且先进的大型设计性实验。化工学院轻化工程专业“染整专业大型实验”,使学生接受小型化工业生产全过程的训练,被评为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纺织学院依托学科优势,自制纺织实验设备十多台套,相继开设了内容新颖的“大试纺大试织”大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促进了纺织工程大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机械专业的“机电基础实验”、“机械专业实验”和“机械制造综合实验”,电子类专业的EDA,经贸类专业与市场实时同步进行的期货模拟和证券模拟投资实验、ERP综合实验,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监测与分析大型实验”等实验教学改革,促进了创新性人才培养。
东华大学重视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外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努力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学校建立了工程训练、纺织、机械3个校内实习基地,同时,学校借助纺织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积极争取国际著名纺机集团支持,通过其捐赠先进设备,配套建成了多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流程实验线,总价值近1000万元人民币,从而大大提高了纺织工程大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学校还建立了Dell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联想(上海)有限公司、港湾网络有限公司、康时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三枪集团公司、上海华伦印染公司、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等150个校外固定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和场所。学校还组建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ACM程序设计、外语、机器人设计、服饰艺术设计等6个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舞台。
东华大学还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在本科实践教学中引进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经有关部门批准,先后在我校建立了上海市大学生纺织、服装和电子商务职业资格鉴定所,中、高级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我校把工程训练、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后,利用课外时间自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至2005年已有1,581位学生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点燃学生创造激情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科研
东华大学明确:大学生们思维敏锐,有冲劲,有干劲,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条件,点燃他们创造的激情。学校采取多项措施为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创造条件,重点依托科研和实验中心建立创新活动和竞赛基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并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力量来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东华大学就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材料、纺织、服装等学院还在本科生中探索“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训练。材料学院在学生第五学期,160多位教师的科研课题就全部对学生开放,学生早早地就“真枪实弹”参与科研。学校获得的两个“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就有学生参与,材料学院多位同学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0%的学生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服装学院张文斌教授针对长期以来中国的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延续西方发达国家,其基础理论和重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不适合中国国情(人体特征、技术形式)的现实,带领学生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综合人类工效学、解剖学、计算机图像学等学科相关知识,建立了基于3000个样本27万数据的女体体型库和2000个样本16万数据的男体体型库,得到大量的中国人体体型特征,建立了中国的男女装原型制板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和技术。男女体形库的建立也留下了服装学院学生们的智慧。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为上海日立空调器有限公司柜式空调器外形设计,获得国家轻工业局院校优秀设计奖;该专业的学生近两年获得国家专利9项。02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参与学院教授主持的国家863课题,在英文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
东华大学还把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在学校政策支持和组织领导下,科技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沙龙、报告讲座等科技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目前学校有注册学生社团约60个,注册会员有近万人,每年开展的各类活动覆盖面达大多数学生,2006年纺织科技协会荣获全国 “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学校建立学科竞赛创新基地,有计划组织校内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举办各类校内竞赛,踊跃参加国内外学科竞赛。学生在课外科技竞赛和各种学科竞赛中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东华大学还积极举办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2004年5月,我校与国际纺织学会共同主办“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来自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代表出席此次世界纺织学术界、科技界和产业界最具影响的盛会。学校还承办了十二届上海市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第五届国际服装院校基金年会等高层次会议,设立了“学术报告”等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开展各类讲座、报告。东华校园内大师云集、智慧交锋、时尚涌动。“博导论坛”、“周周讲”、人文及自然科学的近百场讲座成为学生汲取精华的沃土,对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结出了累累的硕果。东华大学多年来就业状况良好,一直在全国高校保持前列。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90%以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整体印象优良。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认为,“东华大学在纺织控股集团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东华人在推动上海纺织的发展乃至中国纺织的发展中做出了重大的努力”。上海航天局认为,“在航天局,东华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占非国防工业院校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在岗位上表现出严肃的科研作风、执著的创新精神、谦虚的待人礼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华大学严谨治学、精心育人的校风和学风”。这些评价正是对学校五十五年办学历史和特色的最好的诠释。(中国教育报10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