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十七次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2007-01-14发布部门:宣传部
    管理出质量 管理出效益
 
  新年伊始,中国百所重点大学的书记、校长集聚京城校长大厦,共话“管理•质量•特色”。日前在京举行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上,与会代表形成共识——“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高等学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工作,把管理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2007年,作为“高等学校管理年”,已发出改革的强烈信号。

  加强管理,为内涵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高校办学规模显著扩张,培养类型多重叠加,办学空间出现了“一区多校”和“一校多区”,不少高校创建的科技企业兴衰各异。如何提高资源、资产的利用效率?多校区大学如何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交叉互补?如何应对互联网给高校师生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带来的新变化?这些成为高校管理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加强管理是高校工作的应有之义和长远之计。中国高校无论是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科学管理的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中国高校的管理改革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和其他领域先进管理经验,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和发现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管理新路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管理现代化之路。 
  加强宏观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是高校加快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制定发展规划,实施战略管理,既是高校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应对教育市场竞争的理性选择,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学校宏观调控能力的有力措施。”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克利如是说。 
  “学校的管理工作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重已经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说,学校在学术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坚持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道路,教授委员会制度在学院层面发挥作用,而学术委员会制度则在学校层面发挥职能,效果很好。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提出,中国大学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不断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高校要以依法治校为健全大学基本管理规范的重点,以大学章程为保障学校内涵发展的法律基础,以制定和实施大学发展规划为战略管理方式变革的起点,把规划作为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行动指南。 

  特色强校,争做“单项冠军” 
  办学特色是高校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形势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2006年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高等教育同其他领域一样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这种竞争将会带来全球高等教育的重新分工,同时对各国高校办学特色保持多样化、走特色化办学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高校的规模和层次普遍得到提升的背景下,一些高校依然存在着贪大求全、盲目攀比的心态。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实践者,高校领导必须直面高校办学特色迷失的问题,必须科学认识大学办学特色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特色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一方面,特色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特色又是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结果。确立和实践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强校之路,应当成为大学发展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 
  进行了将近半年的大讨论之后,东华大学教职员工普遍感到,学校学科发展中的“全能冠军”固然令人神往,但是自身的差距较大,因此在向多科性大学拓展的同时,应该首先发挥优势,做强特色。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们的特色学科不仅要做全国的“单项冠军”,还要冲刺世界的“单项冠军”。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所学校都应该发挥优势为社会发展多作贡献,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如果有众多的学科上的“单项世界冠军”,岂不是另一番壮观的局面? 
  “一个一个教研室做工作,一位一位教师去劝说,终于转变了教师们的观念。”北京化工大学校长王子镐谈起学校定位时坦言,“不能趋于同一地走综合性大学发展之路,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是学校发展决策中的核心问题,在学科发展中突出特色和优势使学校的水平和实力不断攀升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和宝贵财富,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创新理念的折射,是学校优秀成果和优势所在,也是学校立校、兴校、强校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铿锵有力地说。 

  提高质量,大学永恒的追求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把发展重心由规模扩大和外延扩张转移到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上来,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基本的质量;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没有意义的。 
  质量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价值追求。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表示,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具有多样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不同的质量定位和质量标准。当今时代,不断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激烈竞争中制胜的法宝,高等教育质量在于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创新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涵。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在会上介绍了2006年美国教育部实施的“美国高等教育行动计划”。据介绍,2006年,美国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有关“加强高等教育,使之在21世纪继续保持竞争力”的全国大讨论,出台的最终报告指出,美国高等教育需要以显著的方式加以改善,从而完成“一种主要以声望为基础体制向以绩效为基础体制的转变。”闵维方说,美国这项计划的目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绩,以及人们测量这种效绩的能力,这些计划将使高等教育成为学生、家长和企业领袖及纳税人都更加容易进入、支付和承担责任的事业,教育和培养好学生。为此,要加强义务教育,使高中教育的质量标准符合大学的要求。 
  据了解,我国即将启动的“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一项利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表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国家科技水平直接相关,在我国与世界科技中心尚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想方设法把我们的研究生推向世界的学术前沿,在世界的科研高地上接受洗礼和熏陶,力求把一流的学生派往一流的学校和一流的学科,师从一流的导师,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领导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大家纷纷表示,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大力提升办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唐景莉 杨晨光 徐维彬)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1日第1版
摄影: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