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27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歼十飞机工程”项目代表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此次国家科技奖首次向普通百姓倾斜。3名普通工人和农民摘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分别是:上海宝钢股份宝钢分公司炼铁厂工人韩明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工人王洪军、河南滑县农民企业家李官奇。
综合新华社消息
本报讯(记者 胥柳曼)让灵活的手术刀为近视患者摘掉眼镜,穿上比真丝更柔、自动改善人体周围空气的高科技新衣,用首个“中国芯”手机和亲友通话……在昨天的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上海科技人员牵头或合作完成的42个项目“摘金拿银”,占全国总奖项的12.88%。这是上海连续第5年保持2位数的获奖比例。据记者初步统计,在所有获奖项目中,大约三分之一涉及医疗、信息、交通、安全、纺织等民生领域。
在自然科学领域,上海今年继续保持优势,有4个项目获二等奖,占全国29项的13.7%。另一传统“强项”——科技进步奖的角逐中,沪上科技工作者拿下33枚“金银”奖牌。在1项特等奖和5项一等奖中,有3项是本市牵头并独立完成的,为历年最好成绩。而在原始创新能力的技术发明奖的竞争中,过去一直是上海的“弱项”,继2005年实现零的突破后,此番再次捧回了5座奖杯。
此外在所有第一完成人中,记者发现更多的中青年才俊作为上海科技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既有中国迄今最年轻的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麻生明研究员,也有打破西方集成电路技术封锁的“科学家老板”王曦以及来自东华大学的“纤维”教授朱美芳。据悉,麻院士“咬”定联烯化学领域不放松,硬把冷门“焐”成世界热门;而王曦和朱美芳一个擅长做纳米尺度的硅片“小笼包”,一个擅长“织”纳米纤维,大力推动了成果产业化。市科技奖励办公室主任尹邦奇表示,这些第一完成人都才40岁,如果算上课题研究参与者,青年人的比例则更大。
“海归”打造首个手机“中国芯”
项目:展芯GSM/GPRS手机核心芯片关键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尽管中国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手机和无线终端用户市场的龙头,但长期以来,不得不面临核心技术被国外巨头垄断的尴尬。2001年,“为手机造一颗‘中国芯’”,成为海归人员武平在浦东创建展讯公司的基本理想和目标。
2003年4月,“2G/2.5G/GSM/GPRS多媒体基带一体化架构基带单芯片”问世,以全球领先的技术及最高的集成度,打破了欧美大公司的技术垄断。不仅彻底改变了民族手机产业“有机无芯”的落后局面,而且堵住了电子信息产品的“后门”,确保了国家信息和战略安全。
然而,IT界的摩尔定律让这支上海团队丝毫不敢松懈。2004年,世界首颗TD-SCDMA/GSM/GPRS双模多频手机核心芯片,使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的3G产业,走出了没有手机核心芯片支持的困境。实现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3G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重大突破。
如今,联想、夏新、海信等30多家国内手机,已安上了“中国芯”,并且产品还远销东南亚、美洲等地。
灵活刀片让近视眼手术更安全
项目:近视眼手术微型角膜刀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除了戴眼镜,唯一让全国4亿名近视患者重新看清世界的有效方法,就是做手术。而要切开薄薄的眼睛角膜,手术刀无疑是关键。
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喉科医院眼科专家褚仁远教授看来,角膜好比一片西瓜皮,既要切开皮,又不能伤到瓜瓤。传统的屈光手术是把弧形“西瓜皮”压扁呈直线,然后再进行“修理”。由于角膜上皮组织易起皱甚至破坏,一旦术后眼睛遭遇外界剧烈挤压,近视易反弹;而经过多年努力,褚仁远课题组发明了Epi-LASIK手术方法,不用压,刀片能顺着其弯曲的弧度自动浮动旋转。不仅术后近视不易反弹,并且这道切开角膜上皮的手术工序从原先的30秒,一下缩短到6秒。
画出癌转移“轨迹”框架图
项目: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的建立及其在肝癌转移研究中的应用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谈癌,则色变。更可怕的是,癌细胞何时转移,为何转移,一直让医学界“捉摸不透”。而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汤钊猷课题组感到自豪的是,1993年,他们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凭借他“画”出的癌转移“轨迹”框架图,寻找新药的靶点有了眉目、癌转移的“帮凶”基因也有望慢慢现形。
汤钊猷院士表示,任何试验的“种子”,首先建立在一种理论的“土壤”之上。理想的模型应该酷似病人。据记者了解,如今已经临床应用的预防肝癌转移的新药干扰素,就得益于这个模型的建立。
让内衣会“呼吸”、能抗菌
项目: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成形技术及制品开发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想象一下,你的衣服可以抑制看不见的细菌繁殖,当你身在空调房间,它还能自动释放负离子,让周围的空气变清新……而这,仅仅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课题组发明的系列“神奇纤维”家族的品种之一。
朱美芳表示,衣用纤维分两种,一种是天然的棉麻毛丝,另一种是合成纤维。防晒、抑菌、释放负离子、保暖……让后者单独具备这些特殊本领并不难,但如果要把多种功能“糅合”在一起,往往要牺牲舒适性作代价。经过反复研究,朱美芳等人终于利用纳米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新型高科技保健内衣,已经在市场上有卖了。(上海青年报 2月28日 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