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下午,阳光温和,清风拂面,春日里的东华校园里处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道路上来回穿梭着的是同学们上下课忙碌的身影。此刻,信息学院第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同学们也如往常一样,准时相聚在了2229教室,今天,安排的活动是以观看电影的形式来回味一部人类历史上壮美的史诗——长征。
对于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长征是太遥远的一段过去,不曾经历使得我们对长征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所幸的是,长征所特有的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力使得后来描述那段历史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层出不穷,也许名称不尽相同,但是都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段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电影《长征》就是这样的一部影片。
影片里,在江边,大炮轰雷,机枪扫射,几万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过江英勇作战,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带伤的毛泽东离开单架临时参与指挥。飞机声、枪炮声、呐喊声,水浪声,脚步声参杂成一片,混浊震耳,揭开了电影《长征》的第一幕。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里,影片生动地再现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大转移的恢宏历史场景,深入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大草原等片段,深情讴歌了我红军战士在遇到种种内在和外在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历史事迹。中小学课本里也摘入了很多关于长征的文章,如《第七根火柴》,《永远的丰碑》等等,都真实的描述了当时长征的艰难困苦。而电影让我们不仅从视觉还从听觉中深深的体会了那不一般的“苦”。但红军战士们苦的有精神,苦的有信念。即便是累了,病了,也不愿意掉队,也不肯就此轻易休息;即便是累死,病死,也带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真挚不变的爱国情操,英勇悲壮而去。
我们震撼于小毕烈士晕倒坠落悬崖,震撼于女战士冻死在雪山,震撼于贺子珍不顾性命救战友,震撼于电影的每一个片段,每一细节。它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苦”。如今的我们虽不需要英勇奋战,但如此的精神应永伴左右,无论是在读书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毛泽东在会议上与各个代表各个委员激烈争论,各抒己见的镜头。那冷静的头脑,慷慨激昂的措辞,完全展现了一个优秀领导的风范。它告诉我们:凡事要保持自我,坚持真理,不受外力压迫,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好一句“万水千山只等闲”,阳光总在风雨后,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但对于有着如此奋斗精神,执著信念的革命先辈,他们的灿烂阳光照遍了祖国大地,直至今日,经久不衰!
投影机的光束一闪一闪地投放在白色的幕墙上,在光影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那昏黄的煤油灯、褴褛的衣衫、又黑又干燥的脸颊、天寒地冻的雪山,这一切似乎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令人身临其境。而电影外:日光灯、五颜六色的衣服、空调电脑、白皙干净的脸庞......不禁感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缅怀那些革命烈士。
而身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也面临着一个个小的长征,党和人民要考验我们,磨练我们,我们要爬思想的高峰,越过知识的草地,在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具备党员应有的素质,不断的付出党员应有的义务,绕过不良风气、不端行为的陷阱,走向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此我们要继承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作风,勇于胜利的信心,坚忍不拔的意志,奋斗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新世纪新时代,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度过人生每一阶段的小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