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华大学工会办公室,记者的视线首先被橱窗里展示的锦旗、奖杯、奖状所吸引:上海市高校“先进教工之家”、“保障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科教系统暑期休养工作、演讲活动、合唱比赛“优秀组织奖”……这些无声的荣誉,仿佛在有声地向记者述说着东华大学工会所走过的发展轨迹和所坚持的做事“哲学”,那就是:在学校改革发展的潮流中找准方位,把围绕中心,突出维护,服务大局作为工会工作的主要职责和自觉行为。
围绕大局善于作为
2006年,学校面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重任,这次评估既是东华大学未来发展的一场现实的挑战,更是学校发展的一次重要战略机遇。面对将直接影响学校声誉、品牌、生存和发展的评估工作,校工会积极行动起来,发挥群众组织的优势向全校教职工发出倡议:要求每位教职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对待本科教学评估,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把学校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展现在教育部专家学者的面前。倡议获得了部门工会和校园内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响应,部门工会干部和广大会员积极协助各学院进行教学评估布置、教学研讨会的召开和主动承担督导员、联络员等各项工作,每位教职工都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为东华大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发挥了工会组织服务大局应有的作用。
“工会工作要想大局、议大事、办实事,积极配合、支持、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从校工会主席吴楚武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学校工会对自身工作的定位。在广大教职工关注的热点和党政领导极为关心的难点问题上,校工会不仅有了自己的声音,而且还有了促进问题解决的方法建议乃至实践。
2007年年初,东华大学依据国家人事部和上海市的相关文件规定进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由于改革涉及学校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引起了教职工的极大关注,大家对改革方案议论纷纷。在这种情况下,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教职工收入结构新方案在校内征求意见,并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教代会的召开,教职工对学校提出的“规范接轨、平稳过渡”原则和职工收入结构新方案有了较普遍的认同,消除了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为改革方案的实施和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整体搬迁松江后,为使新教师安居乐业,有利于新校区尽快进入正常的教学秩序,校工会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广泛调研。并将调研结果和教职工的购房意向,及时反映给学校党政,使学校出台了相应的青年教职工购房资助政策。目前已有100多位青年教师在松江购房,免去了他们上下班来回奔波之苦,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建章立制源头维护
校工会从学校全局、发展出发,敢于和善于创新工作思路和载体,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架设工会源头参与、宏观维护的渠道和载体,形成提升工会工作效能的运行机制。
2002年学校制定和通过《东华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使学校教代会制度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每年召开教代会,使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校长的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学校的发展规划等都要在大会上进行讨论、审议;事关教职工利益的《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必须在代表大会上进行无记名投票;对代表们的提案学校做到件件有落实、案案有答复。在教代会闭会期间,校工会还不定期召开代表团团长联席会议,对学校岗位津贴调整方案、教职工货币化分房方案、货币分房补贴发放的轮候制办法、违纪教职工除名的意见等进行讨论与审议。工会通过召开教职工座谈会、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等形式,认真听取教职工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发展拓宽了民主渠道,夯实了群众基础。
2002年,校党委转发了校工会《东华大学二级教代会实施细则(暂行)办法》,全面建立起二级教代会制度。在二级教代会中,学院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核办法、岗位津贴计发办法、教学管理规定、经费情况报告、后勤发展中心劳动合同制度等成为重要议题。源头参与,更加切实地保障了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搭建平台提升素质
“十一五”东华大学的发展从外延转入内涵,针对学校发展重心的改变,校工会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到学校内涵建设上来,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开展各种活动,并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校工会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师德建设和文体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师德规范》讨论,举办“师恩师爱师情师德演讲比赛”,组织教职工参加革命传统教育,对新教师进行入会教育。这一系列的针对性颇强的工作,提升了广大教师的师德,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几年来,学校有10多位教师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教师、市“三八红旗手”等,还有数个集体分别被评为市劳动模范集体、市红旗文明岗、科教系统“模范教工小家”、“文明组室”等。“积极向上、爱校荣校、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敬业奉献”的东华精神也在广大教师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校工会还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交流的平台,先后成立了青年教师联谊会、女教授联谊会,并在工作、经费、场所等多方面全力支持。联谊会成立后,教师们定期进行学习、交流、调研、考察,既凝聚了人心又提高了业务素质。工会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中秋联欢和新年联谊活动,多次组织青年教师到松江购房参观等,有青年教师感动地说:“工会为我们办了那么多的实事、好事,及时为我们解决后顾之忧,我们在东华工作感到很温暖。”
为使广大教职工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校工会在校党政的支持下,建设了设施齐全的活动中心。先后组织参与了建党80周年合唱比赛,校庆50周年文艺演出,第20届教师节文艺演出,市教育系统五届运动会和“阳光·大地·绿叶”大合唱比赛和文艺会演、教师风采时装表演等。同时,校工会充分发挥教职工中的文体骨干的作用,将喜爱围棋、桥牌、钓鱼、乒乓球、合唱等群众参与面比较广泛的活动组织起来,开展各类文化社团活动。校工会还充分调动部门工会的积极性,由部门工会组织承办教职工喜爱的拔河、跳绳、飞镖、射击、划船等有竞赛性、娱乐性、趣味性的体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强化保障构筑和谐
广大教职工是高校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的主体,又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动力,校工会始终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开展工作,诚心诚意为教职工谋利益。
为切实缓解教职工的医疗负担和抗风险能力,建立完善的救济网络,校工会在校行政的大力支持下,为每位会员投保参加了《上海市职工保障互助会特种医疗互助保障计划》、《上海市在职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上海市女职工团体特种病互助保障计划》和市总工会的《意外险保障计划》。校工会精心细致地办理参保和及时做好补助服务工作。截至2006年底,校工会为近500人次的教职工办理补助约56万元,切实缓解了困难职工就医的压力。
校工会以困难职工、弱势群体为重点的帮困送温暖工作已形成制度和特色。教职工生病住院、本人或家中发生意外、献血、女教工生育、教职工生活发生重大困难等情况的“七必访”制度,在全校各级工会得到了落实。今年1月中旬,图书馆职工张立鑫因车祸造成脑部重伤,在医院进行抢救。张立鑫的伤情牵挂着学校工会和图书馆每一位员工的心,校工会及时送上慰问金,图书馆工会开展了“爱心捐款”活动,大家纷纷解囊相助。其家属接过捐款和慰问金时,感受到工会组织的温暖和同事们的真情,不禁热泪盈眶。
深入细致地做好每年暑期教职工休息休养工作,为教师的高龄双亲安装“安康通”,为教师办理“尊师信用卡”,为教职工子女解决入学、入托的问题,为广大教职工举办保健讲座、义务医疗咨询,为困难教职工送上帮困助学金和优惠就诊卡,春节期间慰问历届劳动模范,与在沪“留守”的单身青年教师共进年夜饭。校各级工会所做的每一件实事,都像丝丝春雨滋润着教职工的心,使他们感受到了东华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并更加坚定了与东华同呼吸,和学校共发展的信念。
(劳动报 2007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