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高校以多种方式关爱家乡受灾的学子 “学校就是你们的家”(摘录)
家在地震灾区的上海高校学子,你们过得好吗?
据悉,此次汶川地震中,上海高校共有1700余名学生家庭受灾,其中家庭人员、财产轻度受损的为1300余人,家中发生房屋倒塌等财产严重受损的、亲属严重受伤或遇难的400余人,还有个别学生至今未与家人联系上。各高校给予多种类型的经济资助和心理抚慰,目前来自受灾地区的学生情绪总体恢复平静。采访中,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感动”、“谢谢”、“坚强”……
鼓励学生走出“失去”的阴影
亲人受伤或亡故、家乡的朋友永远离去、家庭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种“失去”和“不完整”的阴影,会困扰学生的情绪。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干预。
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为灾区学生开通专门热线,还组织辅导员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通过个别谈心等途径进行心理疏导。复旦在学生生活园区设立“心情驿站”、“阳光心情”和“知心姐姐谈心室”等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延长服务时间,加强对受灾严重学生的心理干预。上海大学举办了“面对灾难,如何加强心理辅导”专题讲座。交大医学院成立由班委、团支部和学生党员组成的灾后扶助工作小组,与家庭受灾的学生“结对子”,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
感受着关爱,许多学生选择坚强面对灾难,并心怀感恩。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的一位学生来自德阳,家中房屋因地震而垮塌,受灾严重。他把学校发给他的1300元慰问金全部捐给灾区,还给学校写来感谢信:“我们的坚强,将为家乡人民抗震救灾增添一份力量。我们会更加努力地投身学习、科研,为重建美好家园不断增长本领和才干。”
(来源:解放日报 2008年5月29日 03版 要闻 记者徐敏 中国上海网等转载)
文汇报: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祖国 灾区重建,大学生在行动(摘录)
■余倩倩
“我们要到灾区去进行志愿服务!”
“我们要用所学的知识为灾区重建出一份力!”
……
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群年轻的身影——大学生。他们虽然年轻,但已有“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的胸怀;他们虽然能付出的有限,但五元、十元聚积起来也是一种支持,一句祝福、两句祝福凝结起来就是一种力量。他们虽然还在求学路上,但已做好准备,以所学知识为灾区的重建做出贡献。
灾难牵动学子心
四川地震的消息甫一传来,就立刻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东华大学在灾情传来的第二天就开通了爱心贴网页,立刻得到了师生的大力支持,师生们留下了“只要有爱,就有希望”、“愿逝者灵魂早日安息,生者振作起来,救出我们的同胞,重建美丽的家园”、“天灾降临,我们无处遁逃,但是我们的脊梁从来都是挺拔的。全国人民给你们力量,我们一起来支持这片热情的国土”等感言。复旦学子们创作的抗震救灾原创诗歌《我们,都是汶川人》、《有一双眼睛》等立刻在校园中流行起来。
5月19日,各高校纷纷组织了集体默哀活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们通过肃立默哀表达自己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此外,各高校的学生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
( 来源:文汇报 2008-05-29 大学版 作者:余倩倩 )
摄影:
编辑:王克斌
信息员:邱登梅
撰写:解放日报记者徐敏 文汇报记者余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