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周城扎染之美  辉映织染文化之魅——东华大学研究生赴云南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抵达云南大理

发布时间:2009-07-09发布部门:学生处(研究生)工作部
    7月8日,东华大学研究生赴云南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来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周城村,拉开了“发展纺织专业优势,传承民族文化精魂”的实践序幕。大理电视台对我们实践团的首次活动给予了特别关注。

    西环巍峨的点苍山,东绕清澈的洱海水,位于苍山云弄峰麓的周城村,它的美,不仅在于风光,也不仅是蝴蝶泉与那个凄婉动人的传说,更重要的是,这里总飘浮着一股灵秀与智巧交织而成的动感,一种牵动人内心的淳朴和厚实。在这里,绽放着一朵织染文化的奇葩——扎染。周城,被誉为白族的扎染之乡;扎染,已成为周城的标志。

    上午,在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村民委员会的接待室中,我们东华大学研究生赴云南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的成员与村委会的领导和相关技术人员就白族扎染尤其是使用板蓝根天然植物染料的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周城村委员会副主任段树生、文化站站长、老年人协会主任以及副主任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交流会。交流会伊始,我们实践团的指导老师、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周炳振老师首先对东华大学、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实践团成员以及本次实践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为村委会送上东华大学的纪念品聊表心意。团长房晓萌同学代表本实践团做了发言。随后,大理市周城民族扎染厂原厂长、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张先生为我们简要介绍了白族扎染的发展史和扎染工艺。我实践团栾坤、周文娟、徐萍、刘金凤等同学针对前期准备中查阅的资料和实验过程,针对板蓝根植物染料的制备、染液的调配、染色工艺以及后整理提出问题,并针对周城村目前扎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下午,我们在村委会文化站站长张仕军的带领下参观了大理白族璞真综艺染坊、大理市周城民族扎染厂等几家具有民族特色的扎染厂和家庭扎染作坊。我们看到了整个扎染工艺流程,拍照记录下了许多白族扎染纹样、衣物以及饰品。生长中的绿意盎然的板蓝根植物、干枯的板蓝根枝干、蓝色如泥浆的板蓝根染料、大木桶中存放的板蓝根染液、被丝丝缕缕的线缠绕扎接的白色坯布、染色拆线后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扎染锦图,让我们从根本上,也全身心的了解到了扎染文化的美丽与魅力,也真正领略了这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葩。

    扎染文化在织染历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扎染不仅代表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时尚的象征,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这幅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这份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魂的执着,我们东华大学研究生赴云南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来到云南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充分发挥作为纺织学子的专业优势,为民族扎染文化的传播、保护与继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相信金麟岂是池中物,我们也必将为西南边陲的纺织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摄影: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