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如何构建集成研发创新机制(摘录)
产业链如何建立产品开发机制,如何集成创新?这是几年来在整个纺织行业中最为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近日举办的“2009·宏达·第二届中国汽车内饰产业链发展论坛”上,这也是核心的关键议题。
矛盾中的必然
在车用纺织品领域中,已经干了20多年的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东华大学针织技术与产品研究所所长陈南梁是个老专家了。
同时他也是某大型车用纺织品企业的独立董事。据他介绍,在刚参加的这个企业的董事会上,当他们讨论在目前普遍亏损的环境下,怎样走出困境的问题时,矛盾颇多。“如果撤资,我们已经投入非常多,而且从市场总体来看也不错。但不撤资,困难也很大。”
从整车厂的角度来看,纺织内饰只是占很小的份额。以前面料供应商的利润可能还不错,但现在越来越低。
在陈南梁看来,这不是纺织企业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大的产业链问题。这就要集合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盟。“我们拿不到日本丰田的一手订单。他们先把订单给检测企业,然后传递给贸易商,贸易商再到中国来下单。那么我们生产企业的利润就非常低。另外,我们的企业往往单打独斗。以这种状态,一个企业想要每年开发出几款新的内饰面料,非常难。前几年,曾有一个企业成立了个开发中心,但到现在,依然不是很成功。即使国家资助几十万元,开发出一款面料来让整车厂和配套厂认可,也真的很困难。”
而且,现在成本已经非常高了,价格竞争这么激烈,企业利润这么低,还能拿出多少钱来搞研发?
在他看来,上下游,包括政府、协会合作起来,现在已是刻不容缓。“同时,现在也是好时候,因为经过这个‘寒冬’,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倒下去了,市场秩序会好起来,这时候龙头企业的作为开始显现。”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赵国樑从产学研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产业链协调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以前,在大型的公有制企业里,这种产业链的合作可能还相对容易,但现在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主体,协调起来很难。
产业链联盟
对于整体协作的问题,目前纺织行业正处于摸索状态,而一些国外的、其他行业的成熟经验,或许值得借鉴。
比如,在研发的问题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汽车造型设计师李彦龙介绍说,国外汽车造型研发要12个月,而国内只要6个月。这和我们的设计水平有个很大的反差。“看上去我们是紧跟市场,但实际上是一种措手不及的反应。一些国外大企业搞研发,都是为多年之后做准备的。就看我们的眼光是否够远,是否有前瞻性。这就需要更多的研发储备。”
与此相对,国内的车用纺织品却存在更多的盲目性开发。伏广伟和陈南梁都认为,这也是很多行业存在的问题:过度开发和市场需求相矛盾。“我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开发出来的产品,现实未必需要。闭门开发是不行的,浪费了很多精力和资金。市场需求才是研发的方向,如果总想着去引导市场,过程肯定是艰难的。”伏广伟说,“有创新能力,前提是稳定。”
据悉,中国纺织品开发中心正在准备建立一个汽车用纺织品产品开发联盟。“我们将联合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以及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邀请相关优势企业成为发起单位,围绕车用纺织品发展,建立协调开发的机制,希望能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同时,“我们初步设想,这个联盟的成员首先要是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的成员。”
(来源:中国纺织报 2009-09-10 记者刘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