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式面料、纹样和剪裁方法的冲击,近代是中国纺织服饰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包括晚清和民国的两个阶段出现了传统服饰到现代服饰的转变。此次在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3楼展出的清代与近代服饰精品展中,集中展示了近代服饰的风貌及由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演变过程。
展区位于博物馆三楼,展出服饰精品300余件,包括晚清民国时期的服装和饰品,以及部分纺织、缝纫、熨烫设备。展品分为女装、童装和男装三部分,每部分以时间为序进行展示。
女装部分主要展出了近代得旗袍与襦裙。在近代时期,由于西方大量布料与剪裁新法的进入,清代旗装与襦裙在款式发生了诸多交融。随着之后辛亥革命和共和国的建立,加快了女装西化的进程。在早期或许是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式女性的服装在早期都属于宽松型,衣身无腰省与胸省,丝毫无法体现女性的曲线与美感。而随着服饰西化,女性服饰的变化不再囿于图案色彩材料,款式上渐渐开始凸现女性的自然美,衣身的设计也渐渐加入了省道的设计,并且在布料上,开始选用部分带有垂坠感的面料,使得衣身自然下垂凸现曲线的同时,能彰显女性天生柔美的特征。这类被西化服装不仅没有被视为异类,反而在保持了中国传统特色下,被赋予了新的结构和内涵。
之后的儿童服饰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在此次的童装展中,仔细探究其细节、用料与花纹,不难看出,儿童亦是被众人呵护的对象。婴儿之服多体现女性或母亲审美,不守成法,图案配色多自出机杼。年岁稍长之儿童或少年,则衣式多趋同于成人。童装图案由于包含着长辈的期许,常常也别有寓意。如在未成年男子的服装上绣文曲星,意为望子成龙。在女童帽上缀以小剪子和小尺为饰,鼓励女孩子将来相夫教子、节捡持家、要精于女红。这一时期还有赠送儿童补子的习俗,尺寸与成人正式补子相同,只是缺少标志官阶的动物纹样。送时包上红纸,上写 “恭贺某某公子开蒙之喜”等吉语,望其成年后能位及人臣,光宗耀祖。
最有趣的是一系列童鞋的展出,本题外形的小巧可爱再加上精致的刺绣,使得一干参观者都忍不住啧啧称赞。
男装部分的展出总体集中在官服上,清政权推行的服制改革对男装的限定颇为严格——其内容同时覆盖了法律与习俗,官员与平民,礼仪场合与日常生活。形成了兼具时代和民族特色的清代男装基本面貌。其服饰制度异于前朝者甚多,典型的例子是冕服的名亡实尚有所存。两种长短迥异之褂与袍的组合为清代所仅有。无领之袍褂与各种领衣的组合亦颇具特色。随着王朝的灭亡服饰制度被取消,民国进行了自己的服制建设。新的制度虽然没有忽视传统的承继,但呈现更多的是西方乃至国际的色彩。在民间沿用了三百年的旗装或满族风格为主的服式被扬弃,其中一些基本形制和结构虽被低调地留存,但那些典型的、符号性的和高调的风格和装饰多被抹去。此为中国历代服饰发展上的两次大变革,相隔不久且都较为彻底,产生了断裂,破坏了中国服饰传承的连续性。
在此次展出中,最令人瞠目的莫过于系列龙袍的展出,无论是云纹或是水纹,还是龙身的鳞纹,都是由极细的金丝绣成,所以即使已过了百年,整套华服也依旧气度不减。而众所周知,龙袍的精致程度与复杂程度与其价值成正比,因此,诸件龙袍前参观者频频驻足也不足为奇了。
此次近代服饰精品展历时4天,其展出数量与质量都能称上历年之最,不仅很好地收录了一个时期的服装文化历史,也为在校的众多设计师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借鉴平台,在此,感谢学校主办方,并希望此类展出不久能再次登陆学校,不仅为在校学生,更为民族服饰的发展拓宽思路与出路!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对外宣传学生记者团:王嘉璐
指导老师: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