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下午4:30,校图文信息中心第六会议室庄严肃穆,哀思沉沉。人文学院师生在这里黯然落泪,沉痛追忆邵腾教授。追思会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罗薇娜老师主持,研究生辅导员金斐老师和全体08、09级研究生同学出席了追思会。追思9月7日因意外,不幸离开我们的邵腾教授。
追思会上,谈及邵老师的生平,同学们个个泪眼模糊,泣不成声。据同学们讲述,邵老师一生为人勤奋,善良,正直,节俭。他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热心助人,坚守原则。他的学生永远忘不了他们最敬爱的导师,忘不了他给大家讲康德,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故事,忘不了他推着那辆破自行车,和学生三三两两走去食堂,谈天说地,信步校园。
他倾心治学,努力备课,办公室的两个柜子放满了书,太多版本的资本论,马恩选集,红楼梦,以及评述。他会反复研读,参照不同版本,只为在课上讲到讲清楚一个很小的知识点。他说,版本很重要,“不同版本陈述的背后或许就有马恩原意的表达,就有可能是被前人忽视了的,我们要尊重马克思的原意。”
他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学院盛传做邵老师的助教会比较累,因为他在给本科生改卷子的时候,程序真的有点复杂。据助教讲,卷子早交、缓交、迟交都有不同的加分和扣分等级,每个大题和小题的得分都要登记在原卷子和电子表格里,以方便学生查阅。因为这样的细抠,一些同学的得分就会比较低,难保会对邵老师有不满,儿子就劝他得过且过些。他眼睛一瞪,很生气的说:“大学是青年人最容易懈怠的时候,学生离父母远,我们做老师的就要负起这个责任,哪怕唱黑脸。”他就这么的单纯,这么的执着,把心中的“责任”看的这么重。
他关心自己的学生,但是从来不讲。他会尽心尽力为自己带过的每一个研究生找工作,他的朋友都不约而同提及这点,因为总是会被他骚扰工作机会的事情。学生有时候会有点小愤青,他总是会对学生讲,要客观的,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社会在发展中的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邵老师的同学朋友好多都下海经商,在钱场摸爬滚打,也不乏腰缠万贯,声名显赫者。而他却不为所动,简简单单脚踏实地的做着他的学术,数十年如一日。家里没钱,但心却从不为钱所累。据邵腾老师的儿子回忆,以前家里穷,他会等到夜深,去买快烂掉的香蕉给儿子补充营养。也没有钱买玩具,就在家里辅墙上凿了一个洞,并用挂历纸垫好,给儿子钻洞玩。这是他儿子记忆中最甜蜜的玩具。这次邵老师去世了,学生们走进邵老师的家才发现,家里是如此的简陋。听他的妹妹讲,邵老师基本每月都是“月光”,一对父母都是八十岁高龄,一个刚刚做过手术,一个身患心脏病常年卧床,儿子在国外读书花销又很大。
他有自己的原则,并坚持恪守。刚刚结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他来到了他的一个研究生的家里,学生的父母说,老师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了,起码请老师吃顿饭吧,于是订好了饭店坐等,可是电话里怎么说都不来,语气坚决而平淡。家长心想,这个教授好不给面子啊。正在这个时候,邵老师发来了一条长长的短信,部分原文如下:“在你们是我学生的生涯里,只能老师请学生,不能花你们的钱请老师。我一生坚守的原则如此,你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应该理解老师,帮忙维护住老师这点小小有点腐臭的原则。如果我一生的原则毁于你家,相信你也不会开心吧”。学生父母看完,忍不住潸然泪下。
前不久,《解放日报》刊载了邵腾老师纪念钱伟长先生的文章《大师与大众》,他在文中写到:“从根本上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天才和大师将会越来越多,甚至呈现出大师与大众的差别和距离减少与缩短的趋势。当然,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呼唤大师,而且要做好迎接大师的准备。大师来自于大众,大众就是大师产生的土壤和环境。”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能从其它的更高的角度,发现它积极美好的一面。
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记住东华这位温和率真、鞠躬尽瘁的老师,记住邵腾老师曾对我们每个人谆谆叮嘱、满溢心血的教诲。我们想大声的呼喊:邵老师,您是我们永远的邵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