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小河流过”的美妙生活图景在现代城市是否可能实现?一眼望过去缀满空调的高楼是否有望为爬满藤蔓的绿墙所代替?在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理念的助推下,世界各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正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世博中的低碳环保设计融入普通的城市生活,应对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的严峻挑战,在关注环境视觉美的同时,更加尊重环境的自然特质,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享受“从摇篮到摇篮”的舒适自然。
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华大学、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23日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逸夫楼二楼演讲厅隆重开幕,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绍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总编辑沈云勤、荷兰驻上海领事馆副领事浦熙烨、中国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会长陈汗青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主持开幕式。
日本当代著名设计师长谷川•逸子,日本著名城市景观学专家佐佐木•叶,荷兰国家环境能源部城市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大卫•杨•姚斯特拉,德国雕塑艺术家马库斯•海因斯多夫,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提尔•雷瓦德,中国建筑和城市节能减排专家陈硕等来自世界各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专家们围绕“低碳•景观•未来”这一主题,共同描绘出低碳理念带来的城市未来美好生活图景。
“从摇篮到摇篮”——让生命受到如襁褓般的呵护
与会专家、荷兰国家环境能源部城市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大卫•杨•姚斯特拉借鉴迈克尔•布朗嘉《从摇篮到摇篮》一书中的观点,指出“从摇篮到摇篮”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其目标是通过改变设计方式、生产方式、销售方式,“使地球变得比我们发现它时更加美好”。具体来说,包括在环境艺术设计时,考虑“不使用对人类和生态健康有害的原材料”,“考虑原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养分管理代替垃圾管理”,“为回收利用的原材料创造新的市场,变废为宝”等。这种设计方式不仅可以给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带来增值,也可以把人类对其自身和环境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让生命受到如襁褓般的呵护。
“从低碳到零碳”——应对能源危机的城市策略
我国建筑和城市节能减排专家、世博会零碳馆馆长陈硕针对当前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车辆燃油费上涨、电费上涨、城市基建和交通设施压力加大等现状,指出“不依赖化石能源的零碳城市”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最好办法。由他设计的中国第一个零碳建筑——世博会零碳馆就集中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这方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该建筑不仅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来制冷、制热、发电,还利用食物和有机废料发酵产生沼气能,利用超级保湿构造环绕建筑表皮使建筑主体冬暖夏凉,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辐射制冷保暖。陈硕还表示,我们还可以在城市实行更环保的电动、混合电力以及稀土锂电池交通工具及配套的城市电动交通基建系统,实现零碳交通,以减少城市基建和交通设施方面的压力。
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院院长鲍诗度表示,从低碳到零碳,是我们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又一跨越,这标志着我们在设计时越来越以人为本,越来越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博风汉骨”——融合东方美学思想的生活态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王兴田将中国传统的“大美无言”、“谷风林土”等审美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之中,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巧妙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日照,在青山环抱、竹翠盈盈中设计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物。
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院院长鲍诗度表示,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通过无碳环保的艺术设计,让城市回归本质、回归自然,让人们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是这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世界各国对环保问题都十分关注,我国自古崇山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当前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愿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借世界环境艺术设计专家之力,为国家的环保问题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小河流过”的图景也能出现在城市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