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王德峰教授阐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并将中西方文化精神做了对比。王教授以德国古典哲学代表康德和孔子的仁学为例说明了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他指出,西方哲学锻炼头脑,中国哲学滋养心灵,中国人“论道”只有惟一的感性生命世界,没有物质与精神、灵魂和肉体、人格和身体的区分,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对真理的理解同时是生命情感。中西方对基督教的信仰也印证了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之后王教授总结道,中国文化精神为感性生命精神,而欧洲文化精神是理性规范精神。接下来王教授又介绍了心和头脑的区分,头脑活动的是概念、判断及推理,而心理活动的是生命体验,逻辑的推断和思考不能消解我们心中的生命体验。西方的哲学锻炼头脑,中国的哲学养心,因此中国的哲学比仅停留在逻辑层面的西方哲学更能体现根本之所在。最后,王教授指出,中华民族要重建精神家园,人生态度的重建、注重心灵的滋养是最根本的途径。
王德峰教授以大量的社会问题和宗教冲突实例来为同学们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并让同学们感受到国学复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提问与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王德峰教授一一做出解答。王教授告诉同学们,当今社会的局势允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神交流并出现激烈碰撞,中国的社会问题需要引入西方的经济、企业制度。但在这个制度的运用过程中,要处理好中国的文化精神、生活态度和西方的理想文化规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精神要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意味着所引用的西方制度必须与中国文化精神有一定程度的吻合性。因此要恰当地将两种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向西方学习的制度只是方便我们生活的一种手段,而非生活的基础。中国人对生活基础的洞察有独特的智慧。
王德峰教授深厚的哲学造诣及对世界、社会敏锐的洞察力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同学,其生动形象的讲解不时引来阵阵掌声。王教授以独特的风格将同学们渐渐带入一个从未到达过的哲学领域。在讲座进行到最后,同学们献花以表示对王教授的感谢。王教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让同学们重新审视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底蕴和优势,并告诉了我们阅读中国哲学著作的态度和方法。作为新生力的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弘扬国学并加以创新,将中国独有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精神底蕴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