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民教授获得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创先争优• 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11-06-20发布部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过基层推荐、陈述评审等环节,我校材料学院王依民教授近日获得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创先争优• 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全市高校共有10位教师获得此殊荣。
    王依民教授今年61岁,22年党龄,是亚洲高分子联盟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材料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精品课程负责人,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就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一位典型的学术专家。也许这样的教授博导在高校不足为奇,但他的另一个身份却很特别。 
    从2008年开始,王老师主动请缨担任新生班级的班主任,他的愿望是通过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树立职业理想。当前不久《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他时,他说得很朴实,我希望用更直接的方式在学生初进大学时就能引导好他们,如果在我的班级里没有学生因为迷恋网络或恋爱等原因而无法按时毕业就满足了。在他的影响下,材料学院现在已有多名教授开始担任新生班主任。王老师在与年轻教师座谈时,总是回忆起他自己读书时给予他教育和影响的几位老师,并总结道:我们这些老教授们,真把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真把教育事业当作一个神圣的事业来做。如果不是这样,教育永远也搞不好。他就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努力践行着。
    担任新生班主任,虽然报告、谈话是主要工作形式,但付出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则是王老师作为新生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基本方式。由于本科生白天课程多,他经常下班后找学生谈心沟通。所以晚上十点回市区的班车上经常有王老师清瘦的身影,但第二天又会见他精神抖擞地乘上七点的早班车来松江校区了。有学生形象地说:“没想到我们心目中的材料学院学术专家离我们这么近,王老师言传身教很给力!”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培养,王老师做到了,因为他给予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关爱和指导。但说起王老师,材料学院的师生对他的第一印象不仅是他的慈祥,更是他的严谨和严格。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课题时,非常注重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他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总是逐字逐句,规范纠正,学生都说他是“火眼金睛”。针对近年来学生的研究工作量有所减小,论文质量有所下降,作为学院的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十分担忧,几次找院党政领导建议,提出改进设想。2011年春节,他放弃休息,认真审阅了学院60多本硕士毕业论文,在学院教学工作会议上有针对性的作了“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报告,报告中引用了很多张各种各样的问题扫描件,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令在场师生对王老师佩服之至,深感为师之道和为学之理。对待学术的不同观点,王老师总是十分谨慎。有一次对一个博士生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嫌疑,几个老师在讨论中有不同观点,他连夜查了几十篇国内外文献,反复比较,做出客观的结论,老师和同学都服了。
    王依民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肯为本科生付出时间的博导,誓为学术质量的提高把好关守好门的教授。这两点正是王依民教授能成为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创先争优• 师德标兵”并且得到基层推荐和评审领导充分肯定的主要原因。
摄影: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