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杂志]东华大学博导班主任团队 传承师道,为学生释疑解惑

发布时间:2011-10-26发布部门:宣传部
             [上海教育杂志]东华大学博导班主任团队 传承师道,为学生释疑解惑
    博导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释疑解惑,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在学习、科研、人生等方面的困惑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2011年9月,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的230余名新生见到了学院为他们专门配备的博导班主任,这些博导们将为他们大一、大二的大学生活提供及时的释疑解惑。
    学院为2011级8个新生班级配备的博导班主任中,有的是资深教授博导,有的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学院院长,还有中青年海归教授。新任班主任之一、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说:“教学相长,我们只是希望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因为对孩子而言,18岁考上大学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对教授博导而言,不仅要教书、科研,更要育人,育人是我们一生的责任!”
    “推出这一举措源于一个故事”,材料学院总支书记何雅介绍,2008年,学院的教授、博导王依民找到学院,主动提出想做低年级学生的思政工作,他说大一、大二是大学生的转型期,尤其需要引导。一个家庭培养个孩子不容易,孩子毕业后还要承担社会重任。他愿意与辅导员一起帮助学生尽早规划人生,促进孩子成才。三年来,王依民的办公室成为学生最乐意待的地方之一。2008级的韩谨璐说:“王老师的办公室就是大家的谈心室,在这里,王老师和我们谈理想、谈人生。班里谁的成绩起伏较大,谁家遇到困难,王老师都记在心上,格外关照。他像父亲,更像个老小孩儿,我们都很喜欢他。”
    学生们也用奋发成才来回报王依民的爱。2008级的孙晓晓,在本科阶段就有了自己的发明专利;本科生陈颖的学术论文被国际学术会议接收;在2008年上海高校学生“科技创业杯”中,学生刘术佳、王勇、廖谦分获一、二、三等奖;博士生郭林峰的论文《PP/PET共混体系及其合金纤维的研究》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论文……何雅说:“实际上这样的教授博导很多,他们关注科研创新,更关注学生成长。”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学科实力雄厚,从设立新中国最早的化学纤维专业,为老百姓穿衣问题作贡献,到研发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突破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瓶颈,一代代的专家团队投身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多项成果获得国家重大科技奖励。学院2003年起推行“准研究生制”本科生培养模式,100%的教授给本科生授课,70%的二、三年级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开展研究,连续多年超出50%的本科毕业生有机会继续在国内外攻读研究生,近50%的学生获得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奖项。
    在被问及为何在课堂、实验室教书育人之余,还要“讨”着做学生思政工作时,王依民说:“好的老师会影响人的一生,学院有这样的传统……”他的恩师钱宝钧,是中国化纤工业、纤维高分子科学的开拓者,中国化学纤维专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钱先生和老一辈教授们是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培养,把教育当做最神圣的事业来做。有了这样的爱和付出,我们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履行好。”
    朱美芳介绍,博导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释疑解惑,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在学习、科研、人生等方面的困惑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学院希望博导班主任与辅导员形成一个工作团队,在学生思想工作中发挥互补作用,定期开展案例分析、培训交流、经验总结等。
(来源:上海教育杂志  2011年10月25日 作者:吴敏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 段然 孙庆华)
摄影:
编辑: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