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手记】文以化人 师以启蒙——谈辅导员文化育人工作的思考和感悟

发布时间:2013-12-05发布部门:东华大学

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写道:“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基本的欣赏和把握。同时,还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保持对真理、善、美等价值的执著心态。”无论是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欣赏和把握,还是对真、善、美等基本价值的执著和判断,都源自大学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濡染和熏陶。进而言之,大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学生的知识、涵养、德性和趣味,并对一国文化人格的塑造和文化品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文化育人———无论在理念还是实践层面———长久以来都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全球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当今时代显得更为重要。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大德育”理念下的辅导员工作越来越强调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之一,辅导员对学生文化人格的养成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甚至从学生身上能看到辅导员的影子。但由于传统德育本位、模块工作导向、事务工作缠身等诸多原因,辅导员在文化育人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下面我想以学生为论述主体,以问题为逻辑起点,谈谈自己过去几年在文化育人领域的思考和感悟。

  人生启蒙的缺席与价值观的多元化中国的大学生,过去十多年都在为考试和升学而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启蒙教育无奈缺席,加之全球化浪潮的侵袭,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在真假、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上莫衷一是。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启蒙,作为“人生导师”的辅导员责无旁贷,在我尝试开设的“人生导师谈人生哲学”系列讨论课上,我就曾以“求真”、“向善”、“审美”、“立志”、“惜时”、“通识”、“专业”等二十八条不朽格言构建了人生哲学的一般框架,以经典著作为经,以社会热点为纬,来和学生共同探讨一系列基本而重要的人生课题。既突出知识传承,又注重心智启蒙,以此来探索和实践辅导员作为“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以及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

  经典阅读的匮乏与写作能力的弱化在网络阅读风靡、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成为一种现象乃至风尚,随之而来的却是写作能力的逐渐弱化,旅美学者薛涌在《北大批判》一书中论及:“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但如今大学生薄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令人堪忧。面对每年过百万的公务员考试大军,“申论”对许多人而言是难以逾越的天堑,试想不少学生连请假条都难以下笔,更遑论“申论”之写作了。为此,我和同事创立了“元典读书俱乐部”,引导学生重新回归人类经典,倡导深度阅读和纸质阅读,为其写作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我由此而写作了《浅浏览时代的文明忧思》(《书屋》,2012年第9期)一文,其中许多观点诸如“工具塑造思维”、“网络阅读的注意力悖论”等已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认同。

  文化自觉的淡漠与文化认同的危机众所周知,“文化传承与创新”已成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缺乏认知和领悟:不知诸子百家,不识苏黄米蔡,不晓《富春山居图》为何物,不明《黄帝内经》为何书。这不由让人想起两句警语,第一句来自尼克松,他曾说:“当中国的下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那一天,我们就可以去攻打这个民族。”第二句来自撒切尔夫人,她曾以告诫的口吻对邓小平说:“中国不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因为中国今天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经由电视传播的)思想观念。”尽管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是大学乃至国家战略层面的课题,但无论是依托社团等学生组织,还是基于新兴媒体如易班、微博、博客,抑或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辅导员在这一领域依然大有可为。

  文以化人,师以启蒙。作为“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当以化育心灵、启迪心智、陶冶心性为己任,在文化育人这一广阔的天地上下求索、耕耘不辍,与广大同仁共勉!

  (作者系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

 

摄影:
编辑:陈前
信息员:超级管理员
撰写: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