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感念师恩 | 教师节期间中央和沪上媒体
集中报道我校优秀教师典型

发布时间:2016-09-13发布部门:宣传部

2016年教师节前夕,我校教师在各类先进典型评选中获得佳绩,一批优秀教师涌现到公众面前,受到社会媒体关注:环境学院教授马承愚获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师德标兵”和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纺织学院教授邱夷平获评"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学术副院长海伦娜教授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纺织学院教授郁崇文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人民日报、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了他们的优秀事迹,现摘编如下:

[解放日报头版] 马承愚:援疆没有休止符,学生成功是最好礼物

  

作为开学季,年届六旬的东华大学环境学院马承愚教授,最关注两位来自喀什的新生。一位是他倾心倾囊相助的维吾尔族困难生吐尔洪·帕夏,从班级排名倒数,到今年以高出录取线近30分的成绩,考入喀什大学数学与统计专业;另一位是他在喀什大学班上的汉族学生唐丽娟,奇迹般地考出330分高分,远超国家线265分,被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录取,这是喀大历史上第一个考上沪上211院校的研究生。

学生的成功是马老师这个教师节收获的最好礼物。这个月,唐丽娟万里迢迢来沪报到,马承愚第一次破例到车站接学生。师生再次相见,小姑娘憋了一年的泪水夺眶流出,马承愚也是老泪横流。“我很高兴再次担当唐丽娟的导师,上次是喀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导师。”

两年前,这位时年58岁的老党员甘当“愚公”,从上海奔赴5000多公里以外的新疆喀什支教,协助喀大筹建环境工程专业,自费制作教具课件,带教民族老师提升教研业务……  

电池蜡烛水桶“三件宝”

喀什是祖国最西部的边境小城,距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只有几十公里,年降水量仅60毫米,相对湿度低于20%。暴发沙尘天气时,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尘土味,甚至在室内及睡觉都要戴口罩。

作为第八批上海援疆教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初到喀什的马承愚流了一星期鼻血,手脚裂开一道道口子。由于所在的办公楼停电、停水像是家常便饭,电池、蜡烛、水桶成了马承愚日常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三件宝”。

马承愚从系主任那儿了解到,这里的环境专业学生到了大三,连《化工制图》这门基础课还没上,也没有其他老师能胜任,于是请缨承担此课教学。让他没想到的是,一进教室就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用湿抹布为老师擦黑板、擦讲台,一问才知:这里许多教室没有黑板擦,也没有彩色粉笔,在讲解图层时非常难懂。讲完第一课布置作业时,就有学生反映“听不懂!不会做!”马老师反思了一晚上,第二天从附近的建材市场买来材料,连夜赶制模型等教学用具,还千里求援让上海同事快递教学动画光盘和辅导教材等,并找学校领导和上海援疆指挥部帮忙协调解决投影仪等设备。自制教具来来回回返工了几次,拿到课堂上一演示,学生们全乐了:“听懂了!”

……  

(来源:解放日报头版 2016年9月11日 记者:徐瑞哲) 

更多报道点击 http://news.dhu.edu.cn/4a/62/c528a150114/page.htm

    

[新民晚报] 东华大学教授邱夷平:把微信微博当做第二课堂

  

他是大龄网民,也是“网络达人”,把微信微博人人网作为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导航学业生涯;他是海归教授,也是爱国志士,甘愿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投身祖国的纺织教育事业;他工作繁忙,却每个暑假雷打不动地带领师生不远千里奔赴国家纺织重地——新疆,为当地纺织企业把脉“疑难杂症”,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帮助开展纺织技术革新。他就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邱夷平。

万里援疆倾心实践育人

“纺织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纺织行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作为一个曾在美国学习、工作18年的“海归教授”邱夷平对于纺织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一套:“纺织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对接社会需求,实践育人才能培养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让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不仅有资源优势,还能促进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是新疆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奇缺,基层干部和企业骨干纺织服装专业知识不足,阻碍着产业的发展。“敢不敢坐五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重走当年知青援疆路?”六年前,纺织学院教授邱夷平在网上的一声呐喊得到了学院师生的积极响应,搞纺织的怎么能不到新疆这个棉纺重地去看一看呢?实践育人就应该扎根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由此,东华大学第一期援疆暑期实践团便正式组建,在邱夷平教授的亲自带领下,五进边疆,以发挥纺织学科优势为特色,拉开科技援疆的新篇章。

……

(来源:新民晚报 2016年9月10日 记者:张炯强)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教师节:走进身边的好老师(文字实录)

在东华大学的校园里,邱夷平老师的课十分受学生们的欢迎。邱夷平教授的这节课,从自己的新疆之行开始。从2011年起的每个暑假,邱夷平都会组织数十人的援疆团深入这个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将科研项目与当地企业的技术难题有效对接,学生的研究也能有更多实践机会。

古丽斯坦·伊格穆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作为邱夷平老师培养出来的第一位维吾尔族女博士,她感到非常非常幸运,因为她从邱夷平身上学到了好多好多东西。

作为一个曾经在美国学习、工作18年的海归教授,邱老师一直认为,与其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还不如把学生课堂放到最需要他们的前沿阵地。

邱老师专注的另一个自选动作就是网络达人。他的微信里1400多个好友,大都是他的学生,用学生的语言聊学生感兴趣的事,他这个50后和90后们很容易就打成了一片。

在采访时邱夷平说:“每一代人想法真的是不一样,80后的小朋友人生很美好谈恋爱和做科研都需要,90后朋友说培养一个陶冶情趣的兴趣爱好更实际了,我要把它们从头到尾读一遍”。

……

(来源: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2016年9月10日 记者:周滢 戴晶磊)

更多报道点击 http://news.dhu.edu.cn/4a/63/c528a150115/page.htm  

  

[人民网] 教师节也要为咱们的“洋老师”点个赞——东华大学时尚创意学院芬兰籍学术副院长海伦娜教授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近日,教师节临近,老师们纷纷受到来自各方的祝福和赞扬,而在校园里,总少不了高鼻梁、蓝眼睛和各种肤色的“洋老师”的身影,他们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并和中国教师一样在校园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9月7日,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授奖仪式举行,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以下简称SCF学院)芬兰籍学术副院长海伦娜教授荣获2016年“白玉兰纪念奖”,以表彰她对时尚创意教育和上海时尚产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海伦娜教授是SCF学院首批引进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创意大师,在纺织品设计和艺术教育领域具有颇高国际声誉和威望,她先后担任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校长、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东华大学SCF学院学术副院长。海伦娜教授专注于推广可持续设计与环保时尚文化教育的全球发展,提出“设计服务于社会”,并将该理念融入上海与芬兰的国际化时尚人才培养中,为上海创意设计教育的国际化建设及与芬兰等国家的对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海伦娜教授荣获由芬兰总统授予的“芬兰白玫瑰骑士团”一等勋章。

东华大学副校长刘春红说,“‘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冲刺阶段,吸引国际化人才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而高校则是吸引和聚集国际化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东华大学积极建设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致力引进国际一流教育体系、汇聚国际一流师资、缔造国际一流时尚创意学科、培养国际一流时尚创意人才,成为吸引时尚创意教育国际化人才和师资的高地,海伦娜教授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海伦娜教授自2014年受聘担任SCF学院学术副院长以来,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新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着眼于完整的时尚产业链教学体系构建,为SCF学院时尚学科建设、国际合作拓展、未来的发展与规划倾注心血。目前学院已经与爱丁堡大学合作,初步完成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建设,并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的伦敦时尚学院(简称LCF)、荷兰ARTEZ艺术学院等多家时尚教育顶级院校达成合作协议。海伦娜教授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环节的交融与渗透,导入国际项目制课程,在她的积极推动下,SCF学院与超过20家国际一流时尚设计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并联动上海本地时尚创意行业资源,SCF学院产学研融合的项目制教学特色逐步形成,学院培养的在读本科生多次在国际设计赛事中获奖。

……

(来源:人民网 2016年9月9日 记者:唐小丽)  

  

[上海教育电视台] 感念师恩——东华大学时尚创意学院芬兰籍学术副院长海伦娜教授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文字实录)

对每一位老师而言,教师节是一年当中最幸福的时刻,而在东华大学,来自芬兰的“洋老师”海伦娜也获得了一个难忘的教师节。就在不久之前,在上海生活工作多年的她获得了2016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以表彰她作为杰出外籍人士对时尚创意和上海时尚产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两年前,集齐了国内外最强艺术学科优势的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在东华大学正式成立。作为从国外引进的国外设计大师海伦娜教授担任学院的学术副院长,在欧洲海伦娜教授对于纺织品设计和艺术教育领域享有颇高的国际声誉和威望,她之所以从遥远的北欧来到中国,加入这所全新的时尚创意学院,离不开萦绕在她心中的中国情结。

海伦娜教授说:“我来自芬兰,芬兰在欧洲的北部,我一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那里度过的。三年前,我来到中国,来到这里,因为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我在中国的很多大学任教过,但最近三年是在上海东华大学国际时尚创意学院。”

和所有中国教师一样,海伦娜教授在校园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同的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在教室里学习知识,更多的是他们要靠在24小时灯火通明的工作室里用双手把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把设计图纸变成一件件时装。

……

(来源:上海教育电视台2016年9月10日 记者:孙路遥 潘韬志)

更多报道点击 http://news.dhu.edu.cn/4a/64/c528a150116/page.htm  

  

[上海教育新闻网] 郁崇文:教书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名单的通知》(组厅字〔2016〕37号),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郁崇文教授入选中组部2015年“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这是东华大学首次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人才项目。2015年“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共有98名教师入选,其中高等学校教师60名,郁崇文教授是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的唯一入选者。 

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市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自1987年工作以来,郁老师从教29年来获过的每个荣誉几乎都与“讲台”有关,最近他又被中组部评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是什么让郁老师对三尺讲台如此“情有独钟”,又是什么让他赢得奖杯更赢得学生口碑?且随记者一同走近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郁崇文教授和他的讲台人生。

纺织课堂上玩“跨界”

写脚本、拍片子、做动画,你能想象这些看似影视编导干的技术活儿,被一个学纺织、教纺织的老师“玩转”到了大学课堂上吗?而这恰恰是郁老师课堂的最大魅力所在。

原来,郁老师所教授的主要课程《纺纱学》是由原来的棉纺、毛纺、麻纺和绢纺合并起来的一门课程,许多知识点都与纺纱的各类机器设备、生产实际紧密相连,单凭书本传授和黑板板书很难讲清楚。但纺织厂往往又在相隔学校较远的外地,老师们既不可能带着大批学生长期驻扎工厂,也没法把工厂里的大型设备和生产线搬到课堂里来。面对这种情况,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郁老师就开始尝试着采用动画、录像等手段进行“立体”教学,并多次到工厂现场拍摄有关设备和纱线加工过程的录像,带回来放给学生看。那些看上去枯燥、抽象的纺纱原理,被这些鲜活的动画和教学录像神奇地一转化,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让学生在“玩”与“乐”中不知不觉地收获了知识。此外,郁老师还带着教学团队的老师自己动手研制系列纺纱实验样机,这些样机小巧、简单,操作方便,又与工厂的实际生产机器基本一致,解决了纺织院校实验室场地小、机器大、学生难以自己动手操作的难题。目前,系列实验样机已被全国20多所纺织高校采用。

……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6年9月10日 记者:刘晓晶)

更多报道点击 http://news.dhu.edu.cn/4a/65/c528a150117/page.htm  

视频: 摄影: 撰写:人民日报、上海电视台等记者 信息员:段然 编辑: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