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师恩·每日之星 | 教学是值得教师倾其一生和所有心智的事业 ——记第十六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向荣老师

发布时间:2016-09-23发布部门:宣传部

【编者按】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在东华校园里,每年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活动,都会涌现出一批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在这个收获的秋天里,学校校园网、校方微信微博、校报等校园媒体策划推出“感念师恩·每日之星”专题,期待您跟随校园记者走近“东华好老师”。 


教学是值得教师倾其一生和所有心智的事业

 ——记第十六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向荣老师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正在准备晚上给2016级新生上课的丁向荣老师眉头紧锁,不时在电脑前对早已捻熟于胸的课件内容进行修改完善。“这是给2016级新生上的第一节课,不管他们过去如何看待历史和历史教学,我都希望他们从我的课上重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地联系地看待问题的方法和思维。”

教学是一场思想的盛宴:重在思维的拓展而非知识的灌输

丁向荣老师1985年至2005年任教于宁夏大学,2006年至今先后在我校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在长达31年的职业生涯中,三尺讲台是丁老师最熟悉的战场,用他的话说:“我最喜欢做的就是教学——在课堂上与学生碰撞思想的火花。”

“教学,始终是研究的水平体现,既要对所授学科有所研究,又要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教学,又始终是传授的艺术。将所授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术成果及自己的研究心得,清晰而合理地传授给学生,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全部心智的投入。”在这位资深“教书匠”看来,“教学是一个最具个人色彩的、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妙不可言!”

虽然丁老师不管是之前从事专业历史教育还是后来转型思政课教学都与“历史”打交道,但他认为,究竟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怎么学习历史、如何在现实的语境中看待历史、如何在历史的视野中审视现实,帮助大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远比照本宣科地灌输历史知识更为重要。“比如过去经常说‘百年中国屈辱史’,其实近代中国不仅是一个沉沦的过程,也包含一个上升的过程。只有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才能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理解中国百年来志士仁人及人民努力的方向与精神。”

在丁老师的著作《历史:究竟历史是什么》一书中,他就指出“历史是以人的认识为转移的,而认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历史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自身发展历程的诠释及不断地认识和诠释的过程。”他常常告诫学生,历史中不仅有大量存在的事实,更有普遍存在的价值,历史的智慧不完全是经验的智慧乃至思想启迪的智慧,学习历史的目的也不在于单纯地掌握历史知识,乃在于引导思维及不断拓展思维的可能与空间。

学生:只有“淘课”没有“逃课”

2016级新生小林之所以选择丁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史》源于自己的“淘课”经验。“(历史课)教材一般都比较枯燥,所以上课的老师一定要讲得好。早就听说大学课程可以自由选择老师,所以我选课前通过网络、论坛等渠道做了一番功课,发现丁老师2013年就被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很多高年级学长学姐评价他的历史课讲得好!”

与小林一样“挑剔”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完善的学分制教学和发达的信息网络渠道也为这些选择“淘课”的学生提供了便利,甚至不乏学生跨年级选修丁老师的课,只为“一饱耳福”。“喜欢他把历史分析得很公平,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的见解”“讲课不紧不慢、从容自信,很有大师风范”“思路非常清晰,全是干货,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头一次发现上课有瘾,历史课不光有历史知识还有文学、艺术、地理、民俗等等”……不少听过丁老师讲课的学生在评师网上如是推荐。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丁老师的课堂上,传统的历史教学融入了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没有所谓的“野史秘闻”,却能呈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跌宕起伏;没有刻意地灌输政治理论,却能引导学生树立对自身和国家、社会的认同。他的讲课厚重而不失生动,不仅拓展了学生视域,启发了学生思维,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味和认识境界。丁老师常说“大学生学一点历史挺好,理工科学生尤其应该多涉猎一些人文社科知识”,他希望学生能够拥有健全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特别是注重培养怀疑的精神、批判的能力和反思的意识,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感悟责任,感悟人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摄影:李盈颉
编辑:陈前
信息员:陈前
撰写: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