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思政聚焦]“小支付”背后有怎样的“大课堂”?
蒋昌俊校长走上《锦绣中国》讲台

发布时间:2017-11-17发布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今年‘双十一’,你‘剁手’了吗?”成了最近几天大家见面的“问候语”。2017年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落下帷幕,据统计,支付宝当天完成的支付总笔数达到14.8亿笔,交易总额达1682亿元,最高的支付峰值达到每秒25.6万笔,再次刷新纪录。疯狂购物的背后,如何保证每一笔网络支付交易都安全可靠?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更加放心?11月16日,蒋昌俊校长走上《锦绣中国》讲台带来“小支付”背后的“大课堂”:从互联网金融发展感悟中国之自信,吸引了近500名学子现场聆听。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王治东主持。

护航:为互联网金融安全铸造中国之盾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网上购物,网上交易支付作为网购的一个重要环节,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对于消费者而言,“双十一”购物是件愉悦的事,而对其背后的支付体系而言,则是一场“抗洪”运动,问题也随之而来:电子支付平台如何确保网络交易支付安全可靠,防控其中蕴含的风险?如何既能处理洪峰般的交易,又能应对好网络安全问题,并在瞬间识别出那些暗藏在交易背后、试图通过木马等手段盗用他人账号和密码的“偷盗者”?传统的信息安全技术以身份认证为核心,但如今互联网诈骗中,不法分子多以盗取“钥匙”——用户身份信息的方式,骗过支付平台的身份认证系统,实现资金转移。当身份信息不再那么“安全”,用户对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之盾变得十分渴求。

围绕如何做好网络交易风险防控,解决网络交易支付安全问题,蒋昌俊校长在课堂上讲到,实现整体认知、实时辨识、优化控制是互联网交易风险防控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会体现在一言一行中。我们在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细小行动都会留下“痕迹”,操作对象、时长、频率……久而久之形成习惯。这种习惯如同指纹一样难以复制,具有比密码更复杂的特点,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痕迹”,可以对网络交易支付用户进行瞬时精准识别。

自2007年起,蒋昌俊带领团队与支付宝开展研发合作,建立了中国网络支付领域首个安全可信的风险防控系统。团队通过采集和分析用户在系统中留下的“蛛丝马迹”,构建了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行为纹理。在比对行为纹理的基础上,在线捕获数据,实时阻止欺诈交易,建立了一套在行为识别模型基础上的交易欺诈精准判定和瞬时识别机制。课上蒋昌俊校长和同学们形象地解释道,“买家即使用户名、密码被盗,系统也能根据买家的这些‘行为纹理’,快速、准确判定此交易是否可信,从而决定是予以放行或是报警。”

“作为大一学生,能在《锦绣中国》的课堂上听校长讲课,特别兴奋!这节课让我们了解了如何通过行为认证来降低网络支付交易中的各种风险。原来网络上每一个行为背后,其实都大有‘玄机’”。外语学院2017级廖海涛同学课后感慨地说。

 育人:“小支付”背后有“大课堂”,感悟中国自信

选择把“互联网金融发展”这个看似专业性很强的话题带到《锦绣中国》思政课堂,蒋昌俊校长其实绸缪在先。互联网金融与当下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大学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们了解我国最新的网络交易安全风险防控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国际行业发展现状对比,让学生在感受国家改革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中国自信。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蒋昌俊校长带来的这堂“锦绣中国”课正是对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的生动解读。

课上,蒋昌俊校长将支付宝系统与美国最大在线支付平台——Paypal进行了比照,结果显示,Paypal的资损率为千分之2.93,而支付宝系统资损率为十万分之0.9,较Paypal资损率降低了200余倍。支付宝系统对可信交易的直接放行率为90.518%,交易风险识别的平均响应时间仅为65毫秒。支付宝系统各项参考数据指标均远超海外同行,达世界领先水平。 


蒋昌俊校长表示,当前,我国互联网经济与金融发展迅速,在“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建设、金砖国家合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大背景下,我们要抓住构建全球金融新秩序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中国新一代金融及监管体系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九大报告中就充分展示了中国自信。当前,东华大学正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以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学校全局发展,实现内涵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青年学生要坚定中国自信,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计算机学院2016级陈瑶同学说:“这节课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的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就,中国已经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心。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直以为我们就是学编程,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今天蒋校长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发展更是我们IT学子的责任担当。目前国家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青年一代任重而道远。”

 反哺:特色科研成果助力“课程思政”

作为东华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锦绣中国》系列课程以思政选修课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旨在通过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融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该课程将学校纺织、材料、服装等特色科研成果深度融入教学内容,增加纺织实验室、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等颇具学校学科特色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性学习交流环节,深入挖掘丰富文化教育资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融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有力提升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育人成效显著。

自2017年4月开课以来,由学校党政领导、院士、知名教授等组成的“高配”师资团队纷纷走上讲台,为学生讲述特色科研成果及其背后的东华故事。如:为“天宫一号”编织“翅膀”的纺织学院院长陈南梁教授讲述“我的东华梦,我的航天梦”、“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郁崇文教授讲解“麻纺织及麻纺织品”、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教授讲述“中国近现代服饰与文化传承”、中国航天员服装设计团队代表周洪雷畅谈“服装设计与航天梦”等,引发青年学子的积极讨论和思考。

作为《锦绣中国》课程的粉丝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谭勇说,这门课汇集了校内外如此多的名师大家,是我们身边学习的榜样,课上介绍的“高大上”的学术科研成果代表了东华特色。同时,各类案例特“接地气”,让我们对学校发展历史和专业学习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系列课程向我们传递的科学素养和工匠精神令人受用一生。

校办、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院部门负责同志一同聆听课程。  

 

视频: 摄影:王宇 撰写:高坤、孙庆华 信息员:高坤 编辑: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