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学院连续八年组织大学生援疆团,把专业课堂外延到纺织专业培训、棉纺产业调研、产学研合作等援疆实践之中,将不忘初心、屯垦戍边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把思政课堂搬到边疆大地上。人文学院小脚丫实践团连续六年结合特色专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化传承,从黄梅戏、八极拳、蒙古长调,到今年深入江西抚州探寻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的脚步从未停歇。环境学院连续多年开展空气、土壤、水资源等环境保护社会实践项目开发,图书馆爱书小蜜蜂服务队赴河南省信阳市实践团慰问“空巢老人”……今年暑期,东华大学组织各学院271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3000余名师生走出校园,奔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这门“行走的课堂”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援疆团”库车小分队在新疆纺织企业工厂一线调研
学校图书馆爱书小蜜蜂服务队
赴河南信阳实践团慰问“空巢老人”
个性化定制“行走的课堂” 大学生按需“选课”
将学习空间由教室拓展至校外,将学习内容由书本延伸到社会,把学习时间从一个阶段延伸至实践教学全过程,为了让大学生们在这门“行走的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东华大学打造“个性化”+“多样化”课程菜单,让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按需“选课”。
外语学院赴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实践团
在为孩子们上课
学校创新开展了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建设,将全国层面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上海市层面“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有机融合,设计开展“社会服务”“社会调研”“专项行动”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其中“社会服务”类旨在开展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观察、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服务等不同主题的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类聚焦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现实问题,倡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城市运行”“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不同主题的社会调查研究。“专项行动”则充分结合学校特色,如开展“锦绣丝路”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传统纺织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聚焦纺织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丝绸、蜀锦、汉服、云锦等纺织服饰文化符号挖掘优秀传统纺织服饰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设计实施“锦绣中国”专项社会实践活动,聚焦中国灿烂的纺织文明成果、纺织技术发展、纺织经济贸易等特色选题。
此外,资助育人、就业创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招生宣传等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校团委社会实践负责老师董晓光告诉记者,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必修环节的“社会实践”,目前涵盖三个大类22种选择,为“行走的课堂”提供了相对丰富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用“专业化”提高“行走的课堂”深度
提升社会实践精准度
在偏远山区,在田间垄亩,在秀丽乡村……东华大学的学生们通过行走的课堂书写着一段段实践故事。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的主要途径,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在行走课堂上的真正收获,坚持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开展国情、社情、民情考察,还重在引导学生思考结合专业“能做什么”,用“专业化”提高“行走的课堂”的深度,提升社会实践的精准度。
“小脚丫筑梦实践团”赴江西抚州
调研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
在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大军中有一支名为“小脚丫筑梦实践团”的队伍,前往江西抚州调研当地戏曲文化。这是一群来自人文学院传播系的90后大学生,朝气蓬勃,不惧困苦。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用脚步丈量中华大地,发挥专业优势,用时尚传播助力传统文化传承。自2013年至今,小脚丫筑梦实践团连续六年奔赴安徽、湖北、四川、内蒙古等全国7个省份针对黄梅戏曲文化、八极拳武术文化、羌秀文化、阿拉善蒙古长调、抚州戏曲等展开调研实践活动,访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余人,采访居民1000余人,形成调研报告、创新项目、课题论文等成果30余万字,并协同高校、政府、文化名人,共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工程。他们用坚守执着把更多不为人知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师生面前。“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要传承和发扬,我们希望发挥学生的专业所长为文化传承做些事,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为它披上时尚外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优秀传统文化。”人文学院团委书记、小脚丫实践团指导老师李华清告诉记者。
团委社会实践部赴吉林省白山市实践团,
村支部书记在介绍“天麻”种植技术
在“行走的课堂”不仅能看到东华学子对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能看到他们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国家精准扶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是东华大学的对口扶贫单位,今年“行走的课堂”就特别发起了“环盐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盐津乌骨鸡、昭通天麻、农家蜂蜜、茶叶等优质农产品如何走出大山、打开市场,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带来商机……这些实实在在的难题就成为了东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环盐津”专项实践团成员赴云南盐津开展实地调研
我校计算机学院、化工生物学院、机械学院结合专业特点重点对接,开展“环盐津”专项实践,组织3支实践团队“精准对接”,通过前期充分调研,收集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需要,如“盐津县优势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策划,盐津县“美丽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盐津县精准扶贫办公电脑技术培训与维修指导志愿服务”等诉求。其中机械学院设计专业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结合产品设计专业特色,为当地农产品形象设计和品牌推广做好服务;计算机学院学生会也组建了团队,为当地农村打开了“互联网+农产品推广”的新模式;化工生物学院与盐津县合作成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团队还成立临时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党员认真备课,开展了“十九大”精神宣讲进社区、进校园的社会实践。“脱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背靠东华大学这棵大树,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们为当地村民遇到的实际问题‘问诊把脉’、‘开方治病’,相信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盐津县挂职副县长、我校理学院教师卢洪伟欣慰地说道。
“行走的课堂”作为“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的重要形式,紧密对接暑期社会实践主题,这堂特别的大课早已不再局限于教师讲台,主题内容也是丰富多样,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碰撞出知行合一的火花。“行走课堂的最终目的还是回归到育人,实践育人就应该迈开腿、开动脑,对接社会需求解决问题。”东华大学校团委书记沈洁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