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东华大学周世逑事迹展讲述“学以报国”故事 “ 年轻人当用行动注解热爱、专注与坚定”

发布时间:2023-05-20发布部门:宣传部

“我们是炎黄子孙,要为新中国服务。熬了多少年头,好不容易盼到天亮,怎么能在关键时刻离开自己的祖国呢!”日前,一场特殊的展览在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开幕,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观展。这句掷地有声的发言更是让参观者热血沸腾。它的出处,正是展览的主人翁、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东华大学周世逑。一张张讲稿图、老照片让他寻根报国的生动故事于无声处穿越时空,激励了每一位青年观众。

“‘爱国’是一代代青年不变的底色,‘报国’是一代代青年传承的精神。”在日前由东华大学与民盟上海市委主办的展览开幕式暨座谈会上,来自高校和产业界的青年代表们有感而发:成就更好的自己,更需成就更强的国家。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年轻人理应勇挑重担,实现与祖国、与上海的双向奔赴。

三次谢绝在美发展机会,始终心系国家发展

今年是周世逑诞辰110周年。他曾经有三次在美发展的机会,但都被他谢绝。第一次是1939年从哈佛大学毕业时,他婉拒了导师留校任教的邀请;第二次是1948年,当时周世逑已在上海中国纺织机器公司工作,面对哈佛大学的再次邀请,他选择留下与祖国共命运;第三次是1983年,周世逑应芝加哥大学之邀,去担任一年客座教授,校方希望他留下执教,他再次婉拒。

“这三次拒绝仅仅是周世逑爱国事迹的冰山一角。”在座谈会现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科静特意展示了一张珍贵的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早期会员证。“这张会员号为A380的证件,其主人正是周世逑先生。”张科静介绍,清华毕业后,周世逑决定自费渡美留学。周先生曾言,“中国要工业化,少不了一套‘科学管理’”,于是他便成为中国最早攻习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生之一。张科静还讲到,回国后,“扎根中国”的初心使命让他一直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周世逑在东华大学期间参编《辞海》(纺织学科),组织编写我国第一本《中国纺织企业管理》专业教材,编译多份国外纺织科技资料,推动我国纺织工业建设与教育事业发展。

传承先辈“宝藏”,誓与祖国、上海双向奔赴

“‘生逢其时’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感受,中国才是我们发展的大舞台。”施轶在获得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博士学位后追随初心回国就业,目前她是上汽大众电池系统测试经理。

留学归国近十年,她从零开始,完成上汽大众新能源电池146项测试能力建设,实施了84台电池测试设备投资和安装调试,其中多个设备首次实现国产化。座谈会现场,她用一组组数据生动讲述中国锂电行业技术从落后到跟随,再到超越的过程。她说,“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是她这些年工作的最大感受。

“老一辈留学归国学者一心为国、衣被天下的情怀,时刻鼓舞着我们新一代的海归青年。”东华大学90后研究员李克睿在观展后大受震撼。他感慨道:“正是得益于国家的发展,回东华工作两年多来,我们年轻人有了更多成长的舞台,开放多元的土壤、协作传承的氛围,激励我们更好地将科学研究做在祖国大地上。”

东华大学环境学院2004级校友宁博在七年时间里亲历了C919大飞机总装下线、首飞和交付的重要时刻,她从长期与东华大学的产学研合作研发中感受到母校助力国产大飞机“破茧化蝶”的力量,也感受到了老一代航空人对国产大飞机的厚重的情感。宁博在上飞公司连续三年获得科技进步奖,如今已成长为中国商飞复材中心高级工程师。她说:“艰辛和责任是成长的关键词。我们这代人需要用行动去注解热爱、专注与坚定。”

座谈会上,参会的青年们表示:未来,他们仍将牢记“国之大者”,勇担报国使命,做新时代铸魂育人的践行者、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攀登者、做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者、做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3-05-20 作者:吴金娇

摄影:
编辑:
信息员:王宇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