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贵客光临,我们都会演奏拉里(Lali),这是我们表示欢迎的最高礼仪……”初次见到斐济驻上海总领事陈玉茹(Yok Yee Chan),她敲起斐济民族乐器拉里鼓,说出一口流利的中文。
在所有外国驻上海的总领事中,陈玉茹可以算得上是比较特殊的一位——除了与中国的深厚渊源,她还是目前在上海任职最久的总领事,也因此成为驻沪领团的团长。在沪7年来,她被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所吸引,也努力为两地之间的经贸和人文交往牵线搭桥,“我爱上海,希望可以在这里一直工作下去。”
一座更自信的城市
斐济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太平洋岛国,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则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160多年前,广东人梅屏耀只身驾船抵达斐济,开办了第一家华人公司,从此之后,不断有华人远渡重洋来到这里,并逐渐成为斐济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底的大学假期,陈玉茹第一次来到上海,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了3个月中文。“刚来我就在上海到处转,记得去外滩的时候,望向对面的浦东,只有零零星星的高楼。”当时的情景她仍记忆犹新,“朋友和我说,过几年再来,一定就会完全不一样。”
那时,陈玉茹就有一个愿望,希望毕业后可以来中国从事外交工作,“希望我对中国的这种兴趣也能传播回斐济,让更多人来到中国亲身体验,为改善双边关系发挥作用。”
2010年,陈玉茹再次回到上海,担任上海世博会斐济馆馆长。的确如她的朋友所言,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半年多的上海生活,让陈玉茹不仅对这座城市更加熟悉,也与这里的人们建立了更深的联结。世博会的“小白菜”志愿者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少有国家会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如此热情主动地为国家和城市贡献力量。”
2016年,陈玉茹如愿以偿,成为斐济驻上海总领事,并且一待就是7年。这一次她发现,上海已经成为一座更自信的城市,“不仅GDP增长了,年轻人也更有信心,每个人都想成为融入国家发展的一部分。”
“上海每天都在变,这是上海最棒的一点。”在陈玉茹看来,今天的上海非常现代化,交通四通八达,生活也十分便捷。“我都已经快记不起人民币长什么样子了,现在大家都用手机支付,有手机什么都能搞定。”
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斐济被誉为“南太平洋上的明珠”。随着中斐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成果,在绿色基建、数字经济、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在陈玉茹看来,上海在贸易、投资等领域也独具优势,“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也正在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这里是中国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为了更好利用这个环境,陈玉茹成了“工作狂”。除了担任斐济驻上海总领事,她还是斐济驻中国贸易总监,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
作为进博会的“老朋友”,斐济从首届进博会开始就从未缺席。“进博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让我们得以展示我们的特色商品。希望在遇到潜在的中国投资者时能达成更多合作协议。”这在今年成为现实,斐济的天然矿泉水、诺丽果汁、护肤品等特色产品都吸引了大批观展者,也有不少人表达了合作的意向。
一些斐济的普通人也通过进博会迎来了人生转折。陈玉茹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2009年,斐济留学生白洁(Jadeine Whiteside)来到中国留学,2013年进入东华大学学习服装设计,并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但究竟是学成后回国还是留在上海发展一度让她十分纠结。此时恰逢首届进博会开幕,白洁在这个大舞台上展现了一场时装秀,吸引了很多参展商和媒体的目光,她也因此坚定了留在上海发展的决心,在上海定居并组建了家庭。
现在,斐济共有大约120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医学、工程、法律等,“随着来中国的斐济青年越来越多,他们对中国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我们的双边关系也会更加密切。”作为驻沪领团的团长,陈玉茹也积极组织带动其他总领事,共同为上海的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并努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希望借助这样一个常态化的沟通平台,为各国领事官员提供更多思想交流的机会,并推动与当地政府和机构的合作。”
陈玉茹介绍,今年以来,总领事们已经组织了慈善网球赛、慈善高尔夫赛等活动,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儿童心脏手术,为贫困地区缺少医疗资源的儿童送去了关爱。“我认为外交不仅仅局限于官方层面,而是要更加贴近社会,深入这里的人民,从而为共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頔 日期: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