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2024年上海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全市213位西部计划志愿者、142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奔赴全国各地开启志愿服务。随着新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出征,在岗志愿者也陆续返程。我校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柳斌、数学与统计学院夏文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柴子健也结束了在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的支教服务陆续返乡。近日,一场云端的研究生支教团总结汇报会暨校地对接会举行,会上研究生支教团分享了他们的支教故事。
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份子,怀揣着对理想的执着和教育事业的热爱,成为千万奔赴西部挥洒青春的“摇旗者”,他们褪去青涩的学生身份,作为支教教师迈上三尺讲台服务于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扎根教学一线,矢志教育振兴。
(研支团成员参加贵州省志愿者培训)
躬耕三尺讲台,练就课堂“硬核”实力
“只有扎根祖国大地,才能生长出真正的家国情怀。”作为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的柳斌,在自己的支教日记里这样写道。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第一阵地,也是研究生支教团的主责主业。东华研支团的3名成员分别承担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七年级数学、地理与历史,八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覆盖12个班级,500余名学生,累计课时量超过1000节,研支团成员们夯实教学基础,积极向前辈学习,不断强化“教研备课、课堂授课、培优辅差”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得到学校领导的一致认可,在半期和期末等考试中,所授课班级均分也位列同类班级前茅。
(研支团成员授课)
课余时间,研支团成员主动投身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对定点帮扶的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全学期随班就读,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让我们在家访时更体会到使命艰巨。”经历让研支团成员体会教育之重,也让他们浅尝教育果实。“从他们逐渐打开新世界的时候”“从他们与我们漫谈人生的时候”“从他们甚至不写作业,到规范作答,还给你画朵小花的时候”……研支团成员一如既往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体会启智润心、乐教爱生、以文化人的精神追求。
(研支团成员送教上门)
弘扬志愿精神,有需要的地方就有研支团的身影
柴子健在支教日记里这样写道:“只有深入学生,才能体悟出真实的教育扶贫。”
做好教师本职工作同时,研支团成员时刻牢记使命,奉献担当。身处汇川区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学堂堡社区,他们积极向社区送资源、谋共建,配合社区、联合西部计划志愿者,助力社区“希望小课堂”。阅读、学习、运动……他们多次带领三十五中的学子走入社区打扫卫生、整理图书,用爱心陪伴给社区留守儿童第二个“温暖的家”。
(研支团成员带领三十五中学子进社区劳动)
(研支团成员陪伴社区孩童)
他们还联动历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依托我校资源优势,首次将进博会“云端”搬进三十五中校园,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首次开展“云团课”,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首次筹备开展“见字如晤”书信传情活动,275封书信,连接遵沪两地“山海情”;开展“书香校园”阅读活动,学生骨干接力领学。
(首届“见字如晤”书信传情活动)
在校外,他们作为志愿者参与汇川区七夕青年交友活动,化身汉服使者,为青年“牵桥引线”。他们参加团区委五四系列活动,用“青年人更懂青年人”的方式开展游戏竞技、汉服巡游等活动,为汇川区凝聚青年工作贡献力量。
(研支团成员助力七夕交友活动)
研支团成员挂职于中学团委、行政办公室及教务处,教学质量检测、校园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肩负起学校的宣传工作,填补了往年中学新媒体建设的空白,简报撰写超过200篇,拍摄视频素材超过400G,制作推文70余篇,累计浏览量达30000人次,公众号粉丝突破4000人次,用青年独特的视角讲好属于三十五中的闪光故事。
(研支团成员带队研学)
(研支团成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讲好支教故事,传递沪遵校地山海情深
“一年前,我说希望通过这一年去成为难忘的自己,现在回头看,我想,我做到了。”夏文欣在支教日记里如是说。
在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年度工作总结暨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地对接会上,夏文欣读了两段自己的支教日记。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聪慧的小男孩,刚进三十五中读书的他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大概在50分左右徘徊,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数学成绩稳定在120分左右。有一天,他悄悄地跑到办公室说,“老师我和你说一个秘密,我之前的数学成绩不太好,但我和我妈妈说是因为我答题卡填错了,谢谢老师把我的数学成绩提上来。”
(研支团夏文欣辅导学生作业)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姐弟,姐姐12岁、弟弟8岁,父母皆为聋哑人。夏文欣说,刚认识姐姐的时候,是在一天结束晚自习,她上小学的弟弟来接她回家。当问起家里父母为什么没来接她,才了解到家里大人务工很少在家,多数都是她和她弟弟在家,平时上学吃食堂,放假主要是姐姐做饭给弟弟吃,姐姐晚自习结束都是弟弟接她下课。于是,这对姐弟成为夏文欣特别关心的对象。每次晚自习下课,夏文欣都会陪他们走一段路。或许是生活上的困难,姐姐对学习不抱兴趣,上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经过一个多学期的陪伴,夏文欣向她介绍外面的世界,给她推荐励志电影,带着她一起看人生逆袭故事。慢慢地,她从数学只能考20多分,到期末终于达到70多分。
夏文欣说,教育的本质在于“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三个的支教日记还记载了很多相似的故事,一起用青春的陪伴点燃“向上”的成长力量。
(研支团成员参与汇·青课堂)
三尺讲台以外,他们还承担起“宣讲员”职责,经常忙碌在汇川团区委“汇·青课堂”、“强国志”青年大讲堂等,讲好支教故事。研支团成员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畅谈支教中的志愿精神。他们还作为校外辅导员参加2023年遵义市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技能大赛,获得组织仪式实操展示、少先队工作情景处理模拟两项三等奖。就在结束支教的前几天,研支团成员们还忙碌在“互联网+助农”直播间,为山区滞销的李子直播代言,三个小时的直播2700余次产品曝光,观众点赞5.9万次……
(研支团成员参与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技能大赛)
(研支团成员参与助农直播)
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王志英在总结汇报会上代表支教单位评价说,“每一届东华研支团都把最活跃最青春的一面展现给了三十五中,他们融入度非常高,不仅承担了教学任务,也在学堂堡社区长期开展志愿服务,在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汇川团区委副书记郑梅评价说,“他们都能够很快的融入,配合团区委开展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工作,能够主动付出在教学岗位和志愿服务岗位上担当奉献,也在志愿服务中彰显了东华学子的良好素质与能力”。
(研支团成员参与“伙伴计划”示范项目)
弦歌不辍,履践致远。“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支教团同学们的一篇篇日记书写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的青春篇章。接下来,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也即将奔赴遵义,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李洪达、机械工程学院王一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佳文、化学与化工学院秦睿遥、人文学院刘家诚将接过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接力棒,开启支教日记新的一页……
柳斌:“支教一年,自教一生”
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与学堂堡社区中间是一条新翻修的“四车道”大路,从学校门口延伸出去的这段,我走了大概有几百遍。路的左边是大山泥路,右边是拔地而起的新楼盘,还有当地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每当夜幕降临,盏盏路灯亮起,寂静深邃里的微光,总能点燃我们对远方光亮的期待和“与我有关”的担当薪火。前路漫漫,我们将始终葆有来到基层的初心,用实际行动砥砺抱负,以青春之我,贡献青年力量与智慧,在每个需要我们的地方发光发热。尽管只算是微光,但是每一份参与都是力量,“每一个这样的你都是英雄”!
夏文欣:“以支教之志,共绘新时代青春画卷”
这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清澈明亮又充满活力,柔软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当我每次走进教室,看到他们灿烂的笑脸,听到他们热情的问候,我都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和力量。看到他们突飞猛进的成绩,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骄傲。在这一刻,我不再只是一个教师,更是一个“引路人”,引领孩子们走向知识的海洋,走向光明的未来。
支教一年,使我受益良多,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守,更是对生活的憧憬和珍惜。当我凝视着窗外远山的轮廓,回想起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心中涌现出无尽的感慨和思绪,每一个琐碎的瞬间都让我感到无比珍贵、满足。20多岁的我们还年轻,为了玫瑰般馥郁的青春和最热烈的朝阳,为了那可以用一辈子怀念的浪漫奇遇,我选择了这条路。一年前,我说,“希望通过这一年去成为难忘的自己”,现在回头看,我想,“我做到了!”。
柴子健:“我的心依然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在遵义这片被自然恩泽之地,我收获的不仅是山川的壮丽,更在与学生的每一次眼神交汇、每一场心灵对话中,感受到了成长的甘甜,春日细雨般,无声滋养着心田。一年的时光,从孩子们口中的“柴老师”变为“柴哥”,我深感收获满满: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为西部、为教育付出的努力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这都让我更加成熟和坚定。我也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与孩子们的梦想继续前行,永远充满童真,永远热泪盈眶。
车窗外,群山连绵,每一道山脊都幻化为梦回千年的传说。坐在缓缓驶离遵义的车里,我心绪如潮,随车轮的滚动起伏不定。与孩子们并肩走过的日子里,每一幕都如同被岁月精心雕琢的老电影胶片。光与影的交错间,映照出他们的笑颜,也深深镌刻了我内心的不舍与感动。这份情感,如秋穗般饱满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