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冰(左四)与学生们走在校园里。 资料照片
当被问及“作为一名辅导员,你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是什么”,魏冰直言:“是学生的奋斗梦想被点亮的时刻,是学生在人生路上不断遇见更好自己的时刻”
“80后”老师魏冰家里,有一张大餐桌。她坐一头,开着电脑制作微课;她的一对龙凤胎孩子坐另一头,乖乖完成两人同班的课外作业。而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的魏冰工作室,同桌的人则换成了她和自己院系的大学生。每晚,她总坚持陪伴“很黏妈妈”的孩子一到两小时,而工作日乃至双休日都为“00后”学生的事务忙里忙外。
有一种爱,或可相通。作为第十四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魏冰十多年来“迎来送往”2000多名大学生,从“80后”“90后”到“00后”,专业横跨经济管理到艺术设计。这位陪伴学生身边、走到学生心里的年度人物,个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多项,更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有热情还要有“颗粒细度”
辅导员魏冰的身后,有一位同样善于谈心的母亲。
当年,魏冰高考差两分,没进上海交大。从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前,她在考研圆梦和一个边留校读研边做辅导员的机会之间犹豫不决。报名截止日前一天,母亲与她聊了整整两小时,甚至做了性格分析。“要是没有这次母女谈心,我可能还是依照‘名校梦’走在工科路线上。”
然而,2007年刚留校第一周,在带着新生军训中,魏冰就遇上学生急性阑尾炎的突发事件。紧急送医后,需要马上动手术,只比学生大4岁的魏冰,需要代替身在外地的家长签字,她的双手双腿都在打颤……术后,当这一年级的几个班长赶到病房,魏冰承受的巨大压力忽然释放,竟哇哇大哭起来。那是她第一次感受什么是“责任重大”。
知己、知彼、知心。最初在管理学院读研从教,后来又花一年学成了上海学校心理咨询师,魏冰日积月累,留心、熟悉着一个个学生的情况,基础信息自不必说,还有兴趣特长等,而“重点关照”的学生更要关注他们心理咨询史、服药史以及家长信息等。
最近一次军训,小凡同学突然透不过气来……魏冰不忙不乱,因为她掌握到小凡在高中曾因心理疾病住院,这种特殊情境下可能有些惊恐,但往往是一次性的。现场安抚,化险为夷,没送医小凡就恢复了。事后,魏冰借机请小凡帮忙取快递,“顺便”聊聊天,关心他按时服药等情况。
“细微之处,润物无声。”说起关爱学生的“颗粒细度”,魏冰常用敏锐性、洞察力、同理心等关键词。“不是过去那样凭着满腔热血、情怀情感到位就行,更不是仅靠一次两次谈心就能搞定。”她告诉记者。
巧妙把控“度”逆转故事线
一次中秋节前后的主题班会上,魏冰发现全班只有一位同学没有给家人写信。对此,她先是“默默”关注,注意创设情境,逐步建立信任……原来,这名女生的原生家庭不和,入学筛查时,她的焦虑乃至抑郁症状未被了解。“共情却不能平添羞耻感,慰藉但把握一个平衡度。”通过医教结合、守望呵护,这名女生平稳度过校园生活,找到工作,建立家庭。
副教授魏冰既是东华大学辅导员协会会长,也是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近年来,她妥善化解学生心理危机数十次,甚至在极端事件发生前拨通了涉事学生手机。正是一次次与学生共渡危机,甚至逆转了故事线,让她成了学生们最信任的“心灵护士”。
校园生活的日常中,魏冰还是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负责人。她正探索实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化、定制化、精准化”,建立起“心理指导教师—社团负责人—社团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5级心理预警快速响应网络,形成“三化五梯队”育人机制。
新冠疫情期间,本该轮换驻楼的她临危受命,经二次核酸检测重新入校,离开两个尚在幼儿园中班的孩子,连续“以楼为家”长达90天。仅在这段特殊时期,这位“7×24小时”辅导员就化解学生心理危机事件20余起。常态下,她带领艺术类学生党支部“以艺抗疫”,制作56期线上美学思政微课,浏览量超3万次,为宿舍楼和隔离点学生送去关爱。
她直言,其实搞艺术设计的同学常常面对画板,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更需要走出去、动起来,加深对社会对他人的认知与关注。今年暑假,魏冰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一批艺术生,在浙江安吉余村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用脚步与画笔形成“两山”理论与中国山水画的链接。她们将把原创作品和新录微课带回上海,为浦东新区高行镇社区中小学生开设国画创艺夏令营。“学在红绿安吉,讲在共享社区,创在国画周边,展在立体空间”,师生们打造“国画宣讲”主题的传统文化实践思政课,促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
当被问及“作为一名辅导员,你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是什么”,魏冰直言:“是学生的奋斗梦想被点亮的时刻,是学生在人生路上不断遇见更好自己的时刻。”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小布,曾因双向情感障碍入院治疗。住院期间,魏冰每周给学生写信,送去心理读物,以此给予精神陪伴。出院后,她又鼓励并指导小布参加学校心理演说大赛。小布坦然讲述自己心路历程,接受并悦纳自己,获得大赛特等奖,下场时流下了幸福的泪。
特困生走出阴霾走上创业路
小虎是东华大学管理学院一名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特困生。小虎刚进校就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并伴有抑郁倾向,属于因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重大变化引发新生适应不良,还伴发应激性心理问题。
与小虎第一次谈话后,魏冰就发现他较为严重的适应性痛点,于是请他把入学前自己感到最骄傲和最失败的事件写出来。但小虎没有如期提交这份“作业”。魏冰没有放弃,晓理动情引导他说出内心冲突,终于,小虎的神情从闪躲回避,到“眼里有光”……一回生二回熟,魏冰将心理微课精准定时推送给小虎。此后一个半月,这对师生每周定期交心畅谈,相互分享学习和生活感悟。小虎后来主动约谈,一步步走出情绪阴霾。
事实上,早在抖音出道的第一年,魏冰就捕捉到网络新像,成为上海全市最早开始网络微课实践研究的高校辅导员之一。从博文到微课到短视频,她创建了“sunshine(阳光)微课工作室”,至今课程库达300多节。
魏冰微课工作室经过公开选拔,录制团队首任负责人就是小虎。当时,小虎虽然热爱摄影,却因家境贫寒无法承担器材费用。但在魏冰指导下,小虎被推荐进入学院传媒中心,加入录课团队,扛着机器、盯着画面,从一名技术小白成长为微课录制负责人。
小虎看着魏老师的心理微课成长,后来与团队编辑制作新的心理微课,荣获全国一等奖,个人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素养提升。
进入大四,小虎又面临创业和就业的选择困惑。借鉴当年母亲亦师亦友的辅导法,魏冰帮助他进行价值观排序,并借助职业兴趣测试,完成职业匹配;同时,整合校内资源,挖掘校友资源,帮他分析创业项目孵化的可能性、预估风险等。最终,小虎选择在学校创业园区内注册成立了文化创意公司,专门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
毕业时,小虎被评为东华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他捧着奖杯激动地说:“是魏老师一直鼓励我,不因出身而低头,只要坚持,梦想便可以繁花似锦,给予我不断努力的力量。”创业项目成功落地后,他又不止一次回到母校,给新生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魏冰工作室十多人学生团队中,她指导孵化出5个这样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还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等学生代表。毕业后,小虎仍经常来工作室咨询魏老师,他承诺为老师制作微课,“永远都是最初的那个价”。(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瑞哲 时间: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