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进化故事越来越精彩;工业互联网链接出更多传奇;国际巨头与本土企业共融共舞……瞄准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2024年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日前在沪开幕。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一批工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代表性成果集中亮相。
机器人更智能更“绿色”
本届工博会的机器人展将有5.6万平方米超大规模,呈现350多个中外知名品牌,数量是最初的三倍还多。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机器人企业也逐渐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节卡机器人举办了JAKA MAX新品发布会,节卡机器人研发总监李顺冲表示,JAKA MAX系列是基于协作机器人的模块化关节理念设计,不仅实现了更大负载领域内的大功率关节一体化模组,还在全新通讯和驱动技术加持下,提高了机器人操作精度、能源转化率,“把JAKA MAX比做人的话,伺服驱动就好比人的运动系统,我们把新一代半导体碳化硅技术运用到了它的运动系统里,搭配EtherCAT高速实时总线,在保证40公斤有效负荷的条件下,机器人运行能耗下降40%,控制精度提升25%,装配测试时间减少约30%。”
“将A处所有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小方块移动到B处,并整齐堆叠。”工作人员对着眼前一台机械臂模样的工业机器人发出指令。短暂几秒后,“听懂”了指令的机器人抬起了机械手臂,将载物台上的小方块一个个拿起,一边旋转一边将其放入指定位置,并且按颜色和形状大小堆叠整齐,整个过程快速准确,引起了众多观众的驻足观看并交流。这个场景就发生在东土科技的展位中。记者了解到,东土科技展示了由国内首个工业AI控制器打造的工业AI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该系统核心技术由鸿道操作系统(Intewell)和MaVIEW智能控制工具软件平台组成,通过AI大模型将人类自然语言指令转换成机器人的运动命令,由人类语言来控制机器人工作。工业AI控制器,如同生产线的“大脑”。
资料图片。(记者提供)
艾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则携全系列机器人产品、新能源汽车四机联动点焊、新能源动力电池FDS作业及RV减速机亮相。目前,该公司拥有九大系列、30多款工业机器人产品,产品应用于搬运、分拣、装配、焊接、上下料、喷漆等多个应用场景。艾创机器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摆脱对高端机器人进口的依赖,关键在于实现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RV减速机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成本占机器人的30%以上,研发和制造环节几乎被海外企业所垄断。艾创科技是国内少数掌握从铸件生产到加工制造全流程的企业。
新应用更精准更绿色
在工博会的技术力展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PCB超高速精密打孔,与一旁栩栩如生的达·芬奇画像相呼应,以惊人的速度和精细度,生动诠释了三菱电机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最快每秒打孔8000个,最小孔径只有10微米。”这一超高速激光打孔机,被称作“微雕艺术家”,能够在各类基板上进行激光加工,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领域应用广泛。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张巍表示,如何在这么快的速度下保证高精度和高稳定性,从激光发振器,到超高速扫描镜,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是三菱电机自主研发制造,技术整合性非常优越。
资料图片。(记者提供)
本次展会上,施耐德电气带来了全新升级的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可在出现问题时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缩短系统调试时间,支持视觉识别与检测,显著优化产线的质量控制和操作效率。比如,建设一个冷链物流园,在面对四个冷库、每个库约20000个点的大规模需求时,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式,将复杂的控制程序拆分为标准化的小模块,再根据每个库的工艺需求,高效地搭建出不同的应用程序,极大提高了开发效率。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丁晓红指出:“当前,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推进。伴随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工业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搭载了这些前沿技术的软件应用、融合开放的自动化系统,将为企业带来效率、成本和可持续性的不断优化,为全面推进传统行业的数字化、绿色化双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关键基础。”
控制系统显身手
东土科技以“承载人工智能 软件定义控制”为主题,重点展示了自主研发的鸿道操作系统(Intewell)。鸿道操作系统(Intewell)实现了控制、计算和云服务的融合统一,以软件定义为核心,为控制层多种类型的设备提供统一的互联互通服务能力,为人工智能持续演进提供承载工具,已应用于芯片、飞机、高铁、电网,机器人、数控机床、汽车电子等领域。
在工博会数字化展区,三菱电机3D仿真软件的应用,实现了设备研发阶段动作方案的提前验证与流程优化,大大缩短了设备从构思到落地的开发周期;而定制开发的碰撞检知功能和恒力保压功能,则很好地保护了芯片不被损坏,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作为服务中国用户的缩影,这一方案不仅诠释了数字化制造在降本增效上的价值,更传递出三菱电机积极融入并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
“我们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没有变,服务中国客户的承诺也没有变。”张巍表示,三菱电机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将继续紧跟国家高质量发展部署,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不断将全球的先进技术,通过现地化的研发与制造进行落地转化,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推动中国制造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校科研成果组团亮相
涵盖光伏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复旦大学今年共有15个项目参展工博会。参展项目中,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耀杰、青年副研究员王瑜团队与国网上海公司的张宇团队合作研发的光储联合系统,能够满足光伏、储能、电网等需求,在达到低碳目标的同时实现电能的高效与平稳输送;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视频图像处理器实验室教授范益波提出的一种用于ISP的实时自动超参数优化方法和系统,首次实现了ISP参数的实时在线搜索,并显著提升了图像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因在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了工博会增设的CIIF工匠奖。
东华大学携12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工博会,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融合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吃完外卖,废旧餐盒去哪儿了?参观者可能很难想象,展位上展出的几件低碳丙纶面料T恤竟然是再生餐盒料。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李斌团队创造性地把废旧餐盒通过加工改性,制备得到超细丙纶纤维,解决了再生餐盒料除杂、去味、纺丝以及面料生产等多个环节的技术难题,成功打通了“再生餐盒—切片—造粒—拉丝—织布—制衣”的技术路线,并做成了具备快干功能的面料和T恤,实现了从餐盒到T恤的循环利用,可谓“变废为宝”。此外,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陈南梁团队研发的大型星载可展开天线金属网材料重磅亮相,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AR)——陆地探测四号01星,让卫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既能看得广、看得细,还能看得快,看得清。
资料图片。(记者提供)
华东理工大学共有14个项目参展,其中不少项目都来自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动力与工程学院,比如易建军领衔研发的基于“感算控”融合的具身机器人项目。团队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使用需求完成了系列工作,成果可在野外搜救、反恐处突、室内外服务作用等场景中应用,在工业领域中则可满足物料抓取、转动以及复合作业等应用需求。(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作者:李治国 时间: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