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最后一位学生走出校门,东华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李洪达、机械工程学院王一琳、人文学院刘家诚、化学与化工学院秦睿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佳文正式结束支教服务的最后一班岗。在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校园里,他们是一群特殊的老师。从浦江之滨到黔北山区,他们用一年时间,在700多个孩子心里种下次第花开的春天。
(第五届研支团与孩子一起做游戏)
1200课时的板书里,藏着“因材施教”的密码
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子弟学校,研支团承担了道德与法治、历史和心理健康3门课程教学,覆盖2个年级13个班级700余名学生,一年累计教学超过1200课时。面对学生知识基础差异,“因材施教”不再是一句口号。研支团成员自发组织集体备课,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他们对每个孩子的殷切期待。
与此同时,研支团成员将教书育人融入每一次谈心、每一堂课程、每一个活动。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他们跟着“控辍保学”的队伍踏遍山路;运动会的哨声里、清明踏青的笑声中,总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最让我骄傲的是,孩子们打心底里爱上了我教的这门学科!”研支团成员孙佳文谈到。
(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授课)
课堂之外,他们给孩子搭了一座“星光舞台”
研支团成员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建设,为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李洪达、秦睿遥结合自身特长,分别为孩子们开设吉他、播音主持社团。在汇川区文化艺术节中,山村孩子们抱着吉他自信大方地演绎《我相信》,站在聚光灯下声音洪亮地朗诵《永不消逝的声音》……“教育的力量,就是为孩子们推开一扇看见自己光芒的窗。”李洪达说到。
(李洪达在吉他社团授课)
(社团学生表演)
150+篇简报、100+篇推文、200+GB视频、10000+张照片……研支团用年轻人的方式记录下青春的笑脸、美好的瞬间,让三十五中的故事飞出黔北,也让每一个闪光的故事都被听得真切、看得明亮。
在志愿服务路上,他们书写基层服务的动人故事
在“见字如晤”书信活动中,450封书信,跨越1800公里,将东华青年与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生的心拉近;科普课堂上,研支团用折纸飞机的方式讲好航天梦,并联合东华机器人社团展示机器人服务生活新可能;青春团课上,他们讲述浙江“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万象森罗、可穿戴材料把动作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奥秘……“我们想带着山外的风吹进山里,让梦想的种子知道春天来了。”研支团成员王一琳如是说。
(研支团成员开展实践服务)
研支团成员积极投身各类专业培训与竞技赛事。他们先后参与贵州省“红领巾巡讲团”培训班、遵义市团干部培训班及遵义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在系统学习中稳步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秦睿遥作为三十五中的校外辅导员,还受聘为贵州省“红领巾巡讲团”讲师,斩获市级宣讲比赛二等奖、区级宣讲比赛三等奖。研支团成员还通过沪黔两地“云上”连线,开设遵义会议精神“云上思政课”,做红色精神的传播者。
(沪黔两地“云上思政课”)
扎根教育,校地联动架起教育综合改革“立交桥”
今年是东华研支团在黔服务的第5年。经由研支团连结,东华大学、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及遵义市第三十五中学两地三校进一步深化合作:东华大学团委与贵州省遵义市团市委、汇川区团委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并探索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与第三十五中学建立友好学校,汇川区教体局组织县域中学赴东华大学、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开展师资培训,通过主题团课、同课异构、教学接力、德育讲座、PBL项目化学习等路径提升服务乡村教育实效,切实助力县域教育综合改革。
(道德与法治学科同课异构)
研支团搭建了东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大中小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首次探索设立东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公益基金,盘活校内外资源,助力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全方位发展;首次探索设立东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县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继续推进县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东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信息化平台捐赠仪式)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红色基因实践育人共同体揭牌仪式)
(东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县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启动仪式)
过去一年,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服务基层的青春篇章。接下来,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人文学院剡晨、叶雨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姜旭潼、朱俊宇,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江惠,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邢笑娜即将奔赴遵义,继续在西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挥洒热情,续写青春奋斗的精彩故事。
(第六届研支团参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