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让每个群体都找到价值坐标,‘幸福老人村’做到了。”这个暑假,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精心打造了思政课教师实践(国情)研修路线与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路线,师生们携手同行,打破“小课堂”围墙,深入“大课堂”实践,在广阔天地间探寻思政育人的“源头活水”。
走进大城小村 勾勒乡村振兴“思政图谱”
(调研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
“大城”与“小村”如何交融共生?城乡价值认同的根基如何筑牢?带着这些乡村发展之问,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师生,分别深入上海金山、青浦、松江,奔赴山西太原、大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透镜”,解码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勾勒一幅鲜活的乡村振兴“思政图谱”。
研究生实践团穿梭于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亲历“水系联通+数字赋能”的智慧蝶变;驻足青浦区练塘镇东厍村,领悟“输血”帮扶与“造血”自强的深层对接;探访松江区叶榭镇幸福老人村,见证“银发力量”在文化传承中焕发的蓬勃生机。山西之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在转型综改示范区感受“党建引领、多元参与、人民至上”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深入大同云州区有机黄花种植基地,触摸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新脉搏。
(实践团调研村庄发展建设历程)
“县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枢纽,我们在调研中寻找‘城市需求’与‘乡村资源’的链接点。”实践团成员邓佳茹表示,调研不仅是数据与案例的采集,更是构建“价值认同—实践路径—青年行动”三位一体的“思政图谱”。
实践团以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为窗口,深入探寻共同富裕、社会治理、生态价值、文化赋能等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下一步,实践团成员将以图谱的形式将实践调研所获取的乡村振兴中的思政元素与价值认同进行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价值维度的多重展现,努力将实践成果转化融入到“思政课进附校”品牌项目,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注入丰厚滋养。
探寻历史印记 破译红色精神“传承密码”
(参观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如何让沉默的红色资源“开口说话”?怎样使不朽的革命精神与新时代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校团委、党委教师工作部、纺织学院、外语学院组建实践队伍,奔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顾正红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西南财经大学校史馆等红色地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剖刀”剖析革命精神密码,解开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方程”。
教师实践团在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体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于临县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前开展沉浸教学,重温红军挥师东征的壮阔史诗;在兴县蔡家崖村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感悟“小延安”的峥嵘岁月与奋斗荣光;赴灵丘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磅礴伟力;在西南财经大学校史馆,切身体会光华师生教育报国的责任担当。
(参观红军东征纪念馆)
依托“从五卅运动到光华大学: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调查研究”教师国情研修项目,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纺织学院、外语学院师生联合实践队伍走进顾正红纪念馆,通过参观学习、实践调研与专题研讨,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卅运动的光荣历程,深刻感悟党的组织力、动员力和斗争精神,共同探讨在高校思政教育尤其思政课教学中“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创新路径。
研修团成员还广泛采集一手史料,积累鲜活教学素材,将专题研修与个人教学、科研工作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沉浸式学习,切身感受到百年前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仰与奋斗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天星感慨地说,本次研修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鲜活的实践案例,有效推动了实践研修成果向思政课堂深度转化。
据悉,此次思政课教师实践(国情)研修暨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的创新举措,引导思政课教师加强国情社情调研考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积极探索“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的教学实践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引领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知国情、了解民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懂、真悟、真信,培养政治坚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