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与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如何利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区位优势,让红色故事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藩篱,触动世界心弦?如何运用创新设计赋能红色场馆,打造更具吸引力、更易被国际理解的传播窗口?暑假期间,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沪”动红色文旅实践团聚焦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国际传播路径与设计举措,创新“青年视角+设计赋能+文化出海”实践模式,通过实地调研、用户访谈、焦点圆桌、设计工坊,开启了一场穿越10个红色地标、对话多元群体、共创传播方案的红色文化“大课堂”——让红色故事“走得出去、听得进去、记得下来”。
(实践团前往红色文化场馆调研)
项目前期,实践团经过大量文献搜集与初步调研,梳理各时期上海各区红色文化旧址资源,聚焦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国旗教育展示厅、宋庆龄陵园、国歌展示馆、龙华烈士陵园、顾正红纪念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等10个红色地标。针对国际游客的体验反馈、场馆方的运营痛点与提升需求、红色文化研究专家的意见建议三类核心群体,实践团精心设计了定性访谈提纲,力求多维度、全方位地把握红色文化“走出去”的现状、挑战与突破口。
(实践团调研研讨)
“如何让一段沉默的砖墙、一件斑驳的文物,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开口说话’”?实践团沉浸式走访10个红色文化场馆,深入体验展陈叙事、多语言服务与互动设施的实际效果,观察国际游客的逗留轨迹、兴趣点与互动方式,记录下传播痛点。聚焦国际友人、场馆工作人员与红色文化专家三类人群,实践团还开展深度定性访谈。
(实践团与场馆工作人员座谈交流)
在调研推进过程中,实践团与多个场馆开展面对面座谈会,围绕传播痛点、观众画像、叙事机制、互动方式、衍生文创及未来期待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如,开发更具沉浸感的多语种数字导览(APP/AR)、设计具象传递红色精神的国际化视觉符号、策划能穿越时间与语言的沉浸互动装置……将交互体验、多语种服务、设计语汇创新纳入传播设计方案中,设计在此刻不再是“美化”,而是推动理解、共鸣与参与的“载体”。
(实践团在焦点圆桌工作坊中的部分设计产出)
如何激活这些深具共鸣的叙事资源?如何借助设计的力量,让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在红色场馆中焕发新生,真正实现红色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国际传播?实践团以前期调研成果为基础,组织“设计焦点圆桌”工作坊,围绕“交互化表达”“可视化叙事”“多通道感知”三大方向开展头脑风暴,面向十个红色场馆提出定制化的传播策略与优化建议,在设计共创基础上完成了部分概念方案与视觉效果呈现,已完成1份研究报告、2篇决策咨询专报与5个系列设计作品。
目前,项目已获批“上海市侨联2025年度基层调研课题”,并纳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设计研究”项目框架,作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重要实践组成部分,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表达与国际传播探索提供青年智慧与设计样本。
下一步,东华青年将继续以青年视角和专业力量,激活红色文化的跨语境表达力,以创新思维回应时代命题,让上海红色故事在全球语境中焕发新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