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为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课堂”,今年夏天,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传统这样潮”实践团奔赴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传统纹样潮流转译五步路径”为方法论,通过实地调研评估已落地的时尚系列产品市场反馈与文化接受度,进一步验证传统纹样转译路径的实际效能。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传统这样潮”实践团)
该团队由田玉晶、周琬琦两位老师指导,涵盖本硕6个年级、13名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项目基于第十九届“挑战杯”上海市赛特等奖项目已取得的成果,通过赋能基层创新、推广数字化工具及构建社会认同等路径,开展苗族、佤族等传统纹样转译案例实效性调研。
实践团瞄准水族非遗传承断层与创新不足的痛点问题,旨在实现“三重目的”:一是筑牢文化根基,通过田野调查,建立水族非遗的数字资源库;二是激活年轻化传承,以数字化体验打破代际认知壁垒,注入新时代活力;三是系统开发三都水族文化元素的数字化交互时尚产品,形成“线上数字传播-线下产业转化”模式,提升区域文化传承力和影响力,助力三都经济社会发展。
(实践团在水族文化博物馆与专家研讨)
实践团先后与多位水族文化专家展开面对面深度研讨,探索三都水族在地性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和分析当前水族文化传播与创新所处的困境。三都水族文化研究院专家潘明巧深刻剖析了水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困境,他认为水族文化亟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潘瑶坦言,部分传承人文化程度有限,科技发展相对滞后,这些都制约了水族纹样等元素的现代化创新。聚焦这一痛点,实践团认为设计专业学生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走进当地人民生活,精准把握其文化内核,共同走出当下的迷茫与焦虑。
(实践团和非遗传承人潘小艾学习搓马尾)
实践团穿梭于古朴的村寨,叩开一扇扇承载着古老技艺的工作室大门,探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年过五旬的韦家贵、潘小艾夫妇,30年来奔走于周边村寨,自发收集水族传统物件,藏品已逾3万件;省级非遗传承人韦应丽分享自己坚守传承的历程,与实践团共创图案“联合绣片”,探索设计思维与传统工艺的融合;青年主播潘鸿集利用多个短视频平台宣传铜鼓文化,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通过一次次深入访谈,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真切体悟到非遗传承人那份质朴而炽热的深情,以及扎根乡土、守护文脉的坚韧力量。
古老的水书字符与绚丽的马尾绣纹样在青年设计师的笔下有了面向未来的崭新表达。在凤之羽非遗体验中心,实践团将采集到的水书字符演变为潮服印花密码,把马尾绣纹样转化为现代饰品;在采风后,实践团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水族元素自画像速写。承载着水族千年文化的纹样,正借助青年设计之力振翅新生,也迸发出了更多跨界融合的可能。
(实践团成员现场创作设计)
实践团基于学科理论和青年创新视角,以“五步转译路径”为方法论,探索了水族水书、马尾绣等非遗技艺的当代转化,共形成12份深度访谈调研报告、8篇公众号推文、8期实践vlog,创新设计48套水族非遗文化创新时尚设计方案。此次实践是“五步转译路径”从多民族验证迈向水族场景的深化应用,以设计成果及数字化创新方案,为水族非遗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理论模型与实践范例。
(实践团相关成果展示)
下一步,实践团将继续深耕传统文化的时尚化、年轻化、商业化转译,以时尚设计为桥梁,激活文化消费新场景,带动区域就业增收,为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设计动能”,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