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口一线解难题、促发展,东华青年上好“长三角一体化”思政大课

发布时间:2025-08-22发布部门:团委、机械工程学院

今年暑假,机械工程学院15名师生组成实践团,踏访江苏南通、上海崇明等地,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课堂搬到港口一线,用工业设计所学“解难题”,服务区域发展现实需要。

把课堂搬到一线,触摸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脉搏

“这片滩涂正在长成联通世界的新枢纽!”站在通州湾规划展示馆的巨幅沙盘前,实践团成员难掩激动。当这群东华青年踏入这座国家战略新高地,一场“沉浸式”港口研学之旅就此展开——在带队教师引导下,同学们带着专业思考,每一步实地走访都在心里勾勒着“青春助发展”的路线图。

(实践团走访通州湾规划展示馆)

从政策规划到设施运行,实践团的足迹覆盖港口发展的“全链条”:在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规划展示馆,通过全息投影看懂“江海联运”的布局智慧;走进江苏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从政策文件里读出区域协同的制度密码;登上吕四港集装箱码头,看巨型桥吊与内河转运码头的“无缝衔接”;在洋吕铁路吕四港物流基地,追踪铁轨上的集装箱如何串联起长三角的“产业脉络”。

更难得的是“深度参与”——他们走进江苏沪通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自动化远程控制室,跟着操作员学习5G传输实时作业;坐进企业座谈会的会议室,把课堂上所学的机械优化知识摆到“港口效率提升”的议题里。“不做走马观花,要真的在一线找问题、想办法。”带队教师李陈新说,这种“沉浸式”社会实践让学生摸到了行业发展的真脉搏。

(实践团成员探访内河转运码头)

当通州湾的规划蓝图与眼前的作业场景重叠,实践团成员忽然读懂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深意:港口的吊臂起落间,不仅是货物的流转,更是长三角城市群的资源联动。“原来机械齿轮的转动,能和国家战略的推进同频。”成员周航在实践日记里写下感悟。

锚定技术痛点,用工业设计所学解港口难题

在吕四港码头的堆场旁,几台无人集装箱卡车正沿着既定路线精准穿梭。实践团成员围在远程控制室的屏幕前,眼睛盯着那些跳动的参数——这是他们探索“智慧港口”的第一站,也是专业能力“实战检验”的起点。

(实践团成员参观远程控制室)

“要是能让定位再精准些,卡车通行效率说不定还能提高!”盯着屏幕上的车辆感应数据,成员张博忽然开口。依托学院智能制造的学科积累,实践团与相关人员展开讨论:“用地感线圈容易受环境影响,换成激光定位会不会更稳定?”带着“机械味儿”的创新方案,让在场的企业技术人员眼前一亮:“学生们的想法敢突破,真能给我们提思路!”

(实践团与企业技术人员探讨自动化系统)

在集装箱码头的叉车作业区,实践团又发现了新问题——不同吨袋的叉车属具没有统一标准,换用时总耽误时间,还藏着安全隐患。“我们试试改设计!”成员们拉着企业师傅画草图,回宿舍就打开三维建模软件反复调试。如今,他们设计的标准化叉车属具已在码头小范围试用,师傅们反馈:“换属具快了一半,也不用担心中途掉货了。”

(实践团成员对叉车属具进行实体建模)

上海振华重工的岸桥生产线更给了他们灵感——看到车间里“绿色制造”的标语,成员们把环保材料、模块化设计的思路融进方案,让小属具也有了“大格局”。“以前觉得机械设计就是画图纸,现在知道是要真解决问题。”设计成员们摸着3D打印的属具样品,语气里满是自豪。

文创设计也藏着“专业巧思”,他们用激光切割做成港口模型的立牌,把机械零件的线条融进拼图图案,这些带着“工业风”的文创已送到码头职工手里。“同事家孩子拼完拼图,还问我‘什么是集装箱码头’呢!”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笑着说,“这些小物件真把港口故事讲活了。”

(实践团设计的部分文创在企业的实际运用)

实践团的故事还在继续,叉车属具的设计方案在申请专利,物料设计在进一步与企业交接,更有成员表示以后想从事港口机械研发。多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坚持把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金课”——从安排专业教师带队,到提前对接企业需求,再到把实践成果纳入创新创业考核,希望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让图纸上的知识落到实地,真正把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以及课程思政贯通起来。

摄影:邹范骏荣、黄杰、韩颖
编辑:王金辉
信息员:李华清
撰写:费锣鸿、俞思颖、王晓晖、董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