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长三角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美丽中国”大课堂开设在绿水青山间

发布时间:2025-08-24发布部门:团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组建社会实践团奔赴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深入开展以印染废水治理、水生态监测与环保科普为核心的多元化实践。实践团由学院专业教师带队,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等15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实践团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学习)

在为期十余天的实践中,团队赴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开展水生态监测,协助开发设计“两山”系列环保教育课程;同时,先后深入盛虹集团、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公司、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系统调研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瓶颈与行业转型需求。依托社会实践成果,在黄浦区、松江开展“双碳”主题科普活动,书写“生态监测、技术攻坚、科普教育”三位一体社会实践答卷。

寻水问路、智慧监测,筑牢水环境安全防线

实践团在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开展系统性水生态监测。团队成员在16个采样点完成水样与底泥采集,通过实验室分析比对2020年以来数据,发现经“水下森林”(沉水植物菹草、苦草)等生态治理路径,重点河道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Ⅲ类,总氮年均削减数量可观,生态修复成效显著,为区域“两山”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实践团系统学习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包括致嗅物质预警、无人机巡查、污染物“指纹”溯源等先进技术,全面了解长三角水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与运行,深切体会高精度监测为污染治理与执法提供的科学支撑。在盛泽综合执法局,队员们调研了“双随机、一抽查”监管机制和“智慧南网”系统,理解基层如何通过“天地一体”监测网络与三级应急防控体系,实现从预警到处置的全链条环境监管,彰显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金山区漕泾镇暑期社会实践团于水库村河道进行取样)

(实践团成员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座谈)

技术赋能、以“膜”为媒,解码行业绿色转型路径

在盛虹印染三分厂,实践团系统调研了日均回用量达7000吨的膜处理系统,深入了解“水解酸化+深井曝气+膜回用”组合工艺,并就新污染物防控、膜污染控制等行业共性难题与企业技术骨干开展深入交流。“亲眼见证浑浊的印染废水经过多道工序变为清澈回用水,我不仅理解了膜技术的强大潜力,更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杨天舒同学感慨道。在浙江红绿蓝公司,团队重点调研了数字孪生系统在废水处理全流程中的应用,企业通过UASB厌氧沼气回用、超滤-反渗透双膜耦合等先进技术,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为学生提供了智能制造与绿色技术融合的生动案例。

(实践团了解盛虹集团印染废水治理及回用流程)

(实践团在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公司观察水样采集)

环保宣教、以讲促学,让绿色种子生根发芽

学院专业教师团队带领实践团将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案例,依托前期调研成果,开发了“水库村生态文明底蕴及构建”和“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演绎”两门特色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实践体验”的创新模式,为黄浦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开展主题科普课堂。通过汽水气泡实验、生态地图手绘、垃圾分类互动游戏等形式,将专业的环保知识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团队发放自制环保手册300余份,覆盖学生500余人次,有效推动环保理念从课堂融入生活。“看到孩子们认真地说要‘每天做一件环保的事’,我们感受到了科普的真正价值。”实践团成员唐代杰说。

(实践团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进行科普教育)

据悉,为积极贯彻落实贯通式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环境治理需求,从培育懂生态、爱生态、护生态的专业人才,到开展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新污染物精准溯源与防控技术等关键课题攻关;从构建“监测-治理-科普”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路径,到推动生态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注重将“两山”理念伟力融入“国情思政、乡村振兴、企业转型”一体化思政金课、实践大课,深入推动“专创融合”“思创融合”,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推动“两山”理念高水平转化、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摄影:刘晶津、唐代杰
编辑:李盈颉
信息员:李华清
撰写:杨天舒、籍楚妮、董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