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边疆,“陪伴式”推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5-08-28发布部门:团委、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今年暑假,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依托“预科班教育”建设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结合学院民族团结工作经验,组建“语润边疆”社会实践团队,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普课堂,面向边疆地区及地方教师队伍开展提升性“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推普实践活动。

本期社会实践项目创新采用“1+5陪跑工作和集中授课”双轨模式,在教务处的指导与支持下,联动莎车县教育局面向45名莎车县教师开展普通话提升专项培训。从黄浦江畔到叶尔羌河岸,我校师生以语言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搭建起“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大课堂,在祖国西部大地上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同心筑梦的动人华章。

(实践团赴莎车县开展推普活动)

学校教育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渠道,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现在对教师普通话水平都是有要求,但是目前没有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教师还有不少,老师们难免有些畏难情绪,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还是挺难的”……走近新疆,实践团真实听到许多这样的诉求。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助力教师关键少数群体的普通话能力水平提升?一群由热爱普通话、热爱主持朗诵的东华青年,希望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社会实践,将团学活动、日常普通话训练“搬”到边疆地区,让推广普通话活动实现全过程陪读、陪学,与边疆教师一起在普通话教学一线,既让大学生走近边疆,又充分激发大学生卫国戍边意识,为边疆推普事业作出贡献。

在实地开展社会实践之前,“1+5”线上云端“陪跑”机制已经启动——该机制将45名学员分为9组,1位教员带领5位学员,通过线上问卷深度摸排发音痛点,并通过腾讯会议等形式搭建空中推普课堂。此外,普通话教员每日在微信群布置该组学员的学习任务,并建立打卡表格实时记录每位学员的完成情况。今年6月正式开班,每日学习打卡“中单音节字”与“多音节词”专项训练,为民族教师夯实语言基础。

(线上“1+5”云陪跑机制启动)

在中期面授阶段,社会实践团走进莎车县第五小学。开课前,通过“一对一”访谈形式,现场明确新疆教师发音痛点。针对发音情况调查,明确声调辨别、短文朗读等核心难点,进而开展“真题字词攻坚”“短文朗读”“命题说话”等专项训练。“涮火锅的‘涮’读shuàn,不是suàn;‘骨髓’的‘髓’是第三声suǐ”,普通话教员宋老师通过生活化案例,系统性纠正了12类集体性发音盲区。在“一日四课”高强度的训练中,学员短文朗读能力大幅提升,大部分教师已接近二级乙等水平。

(教员纠正学员发音盲区)

(实践团为学员答疑解惑)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勉励大学生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依托“预科班教育”机制,瞄准卫国戍边现实需求,组建专项社会实践团队。项目获得教育部、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立项。

实践团除了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之外,还持续开展分组陪伴式学习、全程专题答疑解惑,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内容。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实践团注重“普通话”教学需求不断锤炼硬本领,发挥大学生播音主持特长,提升普通话教学的吸引力。“陪伴式”教学为教学对象提供普通话学习情感支持,打破了部分教师的畏难情绪,让授课对象爱上普通话、爱上文学朗诵。同时,根据教师水平及需求不断优化课程方式。云端“蓄能”+线下“发力”不仅有效提升推普效率,而且通过文化交流与语言桥梁,引导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边疆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为持续性社会实践积累现实素材。社会实践团获得当地教育部门高度认可,相关事迹获得央广网、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

(实践团积极在新疆教师建言会上提出课程修改方案)

据介绍,“语润边疆”社会实践团后续将持续拓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在新疆教育部门、学校教务处及校团委支持下,持续做好推广普通话志愿服务。着力实现“平时屏对屏,假期面对面”,不断联动周边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以普通话语言能力提升为主要路径,以卫国戍边语言志愿服务为特色,持续助力文化润疆。

摄影:实践团供图
编辑:李盈颉
信息员:李华清
撰写:俞一铭、 努尔顿、崔淑敏、董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