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9月13日下午,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迎来多位从海南远道而来的国家级与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们俯身在腰织机前,双手如梭、彩线翻飞,黎族织锦的工艺细节一览无余。经典琼剧《红叶题诗》中的唱段也应景响起,宛若让人穿越到那座长满椰子、海风扑面的岛屿。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非遗展示,而是海南省琼剧院携原创琼剧《黄道婆》带来的“展演+交流+科普”的多维度文化互动。
9月8日起,海南省琼剧院在沪围绕琼剧《黄道婆》启动一系列活动。继9月11日在临港演艺中心完成参评“白玉兰”戏剧奖演出后,剧组13日来到东华大学用婉转悠扬的琼剧与师生交流。“上海是黄道婆的第一故乡,海南是她的第二故乡,是两地名副其实的精神纽带。”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在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人物、海南剧种,借由海南本土文化的“活化石”琼剧,“黄道婆”完成了文化回乡,更推动着沪琼两地的情感交融与共振。
海派文化与海南非遗的创新融合
舞台上大幕拉开,琼音低徊,松江风雨扑面而来,一声悠长的黎族鼻箫将观众引入宋末元初的历史时空。少女黄四娘立于江畔,一句“我才十四岁,我不想死”化作命运初响的第一声纺梭,江涛汹涌间,织出她被迫离乡的悲怆序章。琼剧《黄道婆》艺术化再现了黄道婆从松江童养媳投江遇救,于海南崖州黎寨潜心研习黎锦技艺的历程。黄道婆坚守“衣被苍生”信念,晚年返乡无私传播技艺,推动松江成为纺织中心。
琼剧《黄道婆》历时近三年打磨,九易其稿。琼剧名家林川媚在剧中饰演主人公“黄道婆”,她一人饰演黄道婆从14岁少女到61岁暮年的生命历程。林川媚这样袒露她的表演心迹:“这是一部以爱为核、以痛为火、以使命为归的灵魂史诗。她将个人思念升华为普惠天下的技术革新,最终以回归江南、传播文明的方式,完成对两个故乡最深沉的回报。”
黄道婆的人物形象与故事为上海观众所了解和熟知。在琼剧中,观众也能获得文化上的“亲切感”。《黄道婆》的音乐设计在琼剧传统板腔、海南竹笛、叮咚琴等本土乐器基础上,加入了江南丝竹旋律增添层次感。作品尾声回归松江,织坊重兴,黎锦远播。黄道婆独坐织机前,“我不过是想让穷人有衣穿。”此时,沪语童谣声起,“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
创下剧院“历史之最”
杨济铭透露,此次《黄道婆》上海行创下了剧院的两个历史之最——在外地演出时间最长与参与人数最多,“倾全院之力,160多人一起出行,这是绝无仅有的。”《黄道婆》是琼剧首次参与“白玉兰”戏剧奖的评选,也是杨济铭记忆里琼剧首度在上海这个大码头演出。在杨济铭看来,这是《黄道婆》的文化使命,也是对琼剧的一份鼓励,“黄道婆敢于走出故土、跨越族群,勇于学习技艺、回馈桑梓,这种‘破而后立、融而能生’的精神,也指引着琼剧的艺术发展。”
因此,剧组此次来到上海后,第一时间就来到位于华泾镇的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进行致敬。公园内古木参天、纺韵流转,林川媚一身素衣诵读了《黄道婆》中的精彩片段《岁月回眸》,剧组还集体演唱了海南民谣《人间有个黄道婆》。琼音黎调与江南风土交织相融,不仅重现了黄道婆当年跨越山海、传艺江南的壮阔历程,更以声为线、以心为梭,织就连通沪琼两地的文化图景。
“这是我第四次到纪念公园。”杨济铭告诉记者,从创排之初,剧组就曾多次来到上海采风,足迹踏过黄道婆纪念公园、上海植物园的黄母祠、上海纺织博物馆等。如果说过去对黄道婆的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笼统地知道她是棉纺织的革新之祖,那到了上海后,才切实地感受到她对于纺织业的巨大贡献。”
完成13日的演出后,海南省琼剧院将动身前往温州,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展演。9月19日,剧组将回到上海,在艺海剧院带来《黄道婆》在沪的第三场演出,继续编织这幅动人心魄的舞台锦缎。(时间:2025-09-13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文汇报 王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