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全国总决赛举行,我校斩获两项金奖,金奖数量位列上海高校第三名, 取得学校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成绩。
获奖项目依托学校深厚的学科底蕴和科研积累,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急需,展现了科技前沿性与产业转化价值,以及东华学子“敢闯会创、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纺织学院项目“编织生命通道——基于医用纺织技术的高值器械研发与产业化”,由博士生黎昊担任负责人,在王富军、王璐教授指导,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团队的团结协作下,聚焦人工血管等高端医疗器械的“卡脖子”难题,展现了学校在医工交叉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扎实成效。机械学院项目“以‘编’破局——大尺寸异形复材编织技术急先锋”,由李麒阳、叶音平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在郗欣甫、王晓晖老师的指导下,团队师生共创,直面大尺寸复合材料制造国际难题,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全球首列碳纤维高速列车等国家重大工程,成为学校产学研深度融合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
本届大赛中,我校共有8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覆盖“新工科”“新医科”“新材料”等多个战略新兴领域,充分体现了学校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的显著优势。学校高度重视本届大赛组织工作,系统部署、全程护航,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坚实支撑。校内初赛阶段共征集项目1344项,参与学生达5214人,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在上海市赛中,学校取得4金、9银、12铜的优异成绩。
此次历史性突破是学校面向新型工业化,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将高水平学科竞赛深度融入“深化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学校通过“项目式教学”,将产业痛点、前沿科学问题与国家战略需求融入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项目教练”与“创新合伙人”,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悟”中锤炼解决真问题的能力,涵育科学精神与企业家精神,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输送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据悉,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国内外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2443万人次报名参赛。